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中的普通一角,布莱克凄凉的生存处境和不被理解的境遇不仅是身为"诗人"的悲哀,更是以他为代表的独立个体在无比压抑的殖民地现实环境中孤独的体现。本文从小说人物的孤独现象入手,从人与世界的孤独状态和孤独空间两角度试以探讨孤独影子下个体和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孤独情怀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学青年状态与特质性孤独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家庭环境问卷对34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状态孤独量表得分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独立性有较高的正相关,与控制性有较高的负相关;特质孤独量表得分与家庭量表中的成功性、情感表达、组织性有较低的负相关,与亲密度、娱乐性有较高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感上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随机抽查法,选取四川、青海地区6所中学的786名汉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情绪上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藏中学生整体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为主,有些应对因子有显著的民族、性别、城乡及年级差异;97.6%的汉藏中学生受到过嘲笑,其受嘲笑程度越高,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就越多,孤独情绪愈强;汉藏中学生应对方式、受嘲笑和孤独情绪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情绪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能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宫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睐.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孤独体验与情感缺席--论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在其小说中深入探寻了人类生存的孤独状态,颠覆了亲情与爱情的内涵,在苏童看来,亲情与爱情所代表的不再是温暖与安慰,反而是造成人类孤独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陈染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陈染小说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孤独状态.阐述孤独及孤独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重新认识孤独的美学意义,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孤独,塑造不羁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身处孤独、面对孤独、感受孤独的时候,该怎样表现、怎样对待、怎样认识?如果我告诉你,我的选择是拥抱孤独,你会相信、理解、认同吗?孤独,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心态,抑或是难以名状的形态?孤独,是一种无奈,还  相似文献   

8.
单看本文的开头,似乎只是对那篇科幻小说的续写,但看到本文的结局。会发现作者一开始就摆脱了续写的思路。作者想象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孤独生活.用以揭示文中的孤僻孩子在孤独和开朗之间挣扎的心理状态,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可以感知的心灵模样。插入的没有署名的信件是“他”找回自我的契机,构思巧妙。  相似文献   

9.
某君言:他很孤独.且没人知道他的孤独。 我笑道:非也非也.谁没有孤独过呢?只是哥们我比你早感受到几个时辰而已。  相似文献   

10.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是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在小说《厨房》中,主人公美影和雄一都因为种种变故最终失去自己的亲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并且异于常人地残忍,可是孤独并非人生的唯一状态,雄一和美影虽然无法摆脱孤独,但是他们在心灵的成长中超越了孤独。  相似文献   

11.
“围城”最初源自婚恋的含义,再推及人生万事。近年来,人们将眼光投向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深刻联系的研究,认为《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这就将它与20世纪世界文坛最前沿的小说相提并论,因此获得“经典”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卡夫卡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卡夫卡的笔下(以《变形记》、《乡村医生》、《在流刑营》和《饥饿艺术家》为解读文本),孤独源于无法展开的交流。在卡夫卡看来,语言作为交流的途径已经失效,共同的身体感受(饥饿、疼痛等)才是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之身体本身的缺席或共同感受的缺乏,交流最终会失败,所以孤独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5.
组诗《鹰的话语》是西川于1998年创作完的。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同时《鹰的话语》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  相似文献   

16.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17.
人既是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境界,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探求人类精神的出路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核心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8.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19.
《1934年的逃亡》以符号化的喻指、诗意般的言说、多视角的叙事和让人回味的孤独感表达了苏童对人性苦难的理解.他用一种冷色调的陌生化的语言叙述着人的生存困境,对人的生命的孤独作出了历史性的独特理解,构建了一个独具艺术特色的叙事世界.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现代人性孤单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虚无,是由于意识到人生悬系于未知而产生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和焦虑感。人们应该在心灵中寻求秩序、准则以及生存意义,保留一片心中整洁明亮的空间,关爱理解他人,体验虚无并勇敢地面对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