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林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32-136
《福声》月刊是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于1931年创办的教会期刊,它的出版发行促进了圣公会福建教区“五运”工作的蓬勃开展,发展了教会自身的文字出版事业,记录了教区传教活动的过程,成为今天研究福建圣公会史不可或缺的资料。笔者在整理、利用《福声》月刊的过程中初步探讨它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影响,从文字出版事业的视角研究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传教历史。  相似文献   

2.
九江开埠以后,西方教会陆续进入九江兴建教堂并进行传教活动。为了配合传教,西方教会在九江创办了新式教育、西式医疗、慈幼恤老等慈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近代九江社会的转型,促使九江成为西方教会在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教的重镇,彰显了九江在近代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其发展趋势并非是平稳的,直线型的,而是跌宕起伏,令人难以捉摸。本文力图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做一粗略的探讨,以祈教方家学者。一民国时期,随着教会传教区域的扩大和基督教教育的影响,到教会学校求学的人日益增多,教会办学的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1920年前后福建全省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共852所,学生总数有25568人。教会中学的办学规模也相应扩大,有的在原有的教会小学的基础上升格发展成为教会中学。1914年,英国伦敦会创办了福州英华中学、英国圣公会创办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80年代基督教传入豫南。为了更好地传教,教会开办学校和医院以期吸引教徒。基督教这些教育、医疗机构主观上是为传教服务,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近代豫南地区新式医疗卫生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了豫南地区第一批西式医护人员和接受西式教育的学生,促进了该地区教育、医疗和思想的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教会学校在云南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会在云南民族地区传教、办学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对云南发展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育体系。居于教会中等教育核心地位的教会中学,在实现基督教教育事业中,倍受西方教会的垂顾,被视为教会学校体系中“最重要之一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教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半封建  相似文献   

9.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10.
王蔚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5):99-100
从明末清初,即有洋人来华传教,而传教的最佳途径就是办学校.清末,列强们的枪炮打开了国门,大批传教士也随即而来,并在华大规模办学传教,体系亦日益完善,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科技理念的人才.但由于我们受到一些传统观点的影响,并没有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重新认识教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约翰大学是外国教会在我国较早设立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曾誉为“东方的哈佛”、“外交人材的养成所”,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所大学的考察,正确认识教会高等教育的性质及办学特色,评价其客观作用,为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十九世纪下半叶,教会在华进行的直接传教活动受到多种力量的阻遏,为此,纷纷改变策略,改善教会形象,提高传教功效,以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思想渗透为主要目标。教会在教育方面的活动也相应作了调整,教会高等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圣公会在中国的代表施若瑟(Samuel Isaal Joseph Sche-reschwsky)率先进行了创办高层次教会教育  相似文献   

12.
宗教教育是教会学校的基本特征,随着教会中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其宗教教育目标也经历了培养宣教师、培养基督徒人才、培养有基督化人格的人才三个阶段。立案以前,宗教课教学曾是教会中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立案以后,则为以青年会为主体的宗教团体及宗教课外活动所替代。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对基督教传教事业、教会中学生的成长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书由福建师范大学林立强副教授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卢公明是1850年来福州传教的美国美部会传教士,与教会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相比,并不起眼,但很有代表性。在西方汉学界,他以两部巨著《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英华萃林韵府》而著称于世,为人们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民俗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国民政府时期中等私立学校的发展状况,做一粗浅探讨。一、管理政策与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私立学校,是在清末民初私立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创设私立学校的是外国教会。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权,并因传教而设立学校,训练教会服务人员。清政府对其一直采取放任态度。光绪32年(1907年),学部通令各省说:“教育为富强之基”,“现今振兴学务,…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基督新教,下同)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由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雅卑理从厦门传入福建。 184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施约翰)和养为霖也来厦门传教,于 1846年在厦门创办女学一所。 1847年,到福州传教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德亦在福州创办一所学塾。这是福建最早的两所简易基督教会学校,教育程度均大体相当于初级小学。   从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随着基督教势力在福建的不断发展,来闽传教的西方各大基督教差会①和福建本地的基督教会组织,都将办教育作为促进宣教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从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确立清除华北英美教会中西方传教士、改造和控制中国教会的政策。通过日军幕后制定指导方针、伪政权前台实施的办法,西方传教士被从教会中清理出去,中国教会与英美教会彻底脱离关系。教会学校、医院被强行剥离,原有的布道、教育、医疗三位一体的传教格局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9.
张楠 《培训与研究》2009,26(6):61-6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传教士进入武汉传教,并且兴办了一大批教会中小学校。教会中小学客观上将近代办学模式和理念引入内地,在特色办学上也颇有成效。它的出现对武汉教育及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传教士进入武汉传教,并且兴办了一大批教会中小学校。教会中小学客观上将近代办学模式和理念引入内地,在特色办学上也颇有成效。它的出现对武汉教育及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