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早期清华图书馆曾几易其名.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相关书籍中,对此问题的记载,与早期文字档案材料记载出入甚大,异议颇多.笔者通过认真研究认为,清华图书馆最早建于1912年,称"清华学校图书室",1916年暑假以后,改称"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29年1月开始,图书馆对外往来文书,正式使用"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印章.  相似文献   

2.
清华学堂专为培养留学美国的合格学生而创办,在教学方法上引进美国大学和中学的教育模式,美籍教师和华人教师参半,对学生入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些措施保证了清华学堂的毕业生能够在美国大学正常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教会学校是近现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过境迁,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在解放初期被关停合并而成为历史.如浙江杭州的基督教女子弘道学校①(以下简称"弘道"),就是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及北浸会创办的贞才、育才、蕙兰三女学于1912年合并而成,俗称"弘道女中",曾经显赫一时."弘道"1952年停办,并人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存世40年.……  相似文献   

4.
清华学校在中国图书馆近代化初期,资助赴美留学力度最大;最早建立新式图书馆馆舍;最早建立完备的新图书馆管理秩序;最早开办新图书馆讲习会,最早参与建立图书馆专业组织,形成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术集体,较早提出建立新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构想。清华学校及图书馆、馆员在中国图书馆近代化初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远 《出版参考》2007,(6):14-14
就像在中国谈到大学绝对不可绕开北大与清华一样,在美国,如果谈大学.则不能不提及哈佛与耶鲁.哈佛与耶鲁是美国最为古老的两所大学.哈佛创校于1636年.耶鲁创校于1701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境内只有这两所大学。三百年来.这两所大学在美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全有 《兰台世界》2006,(16):51-52
在近代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教会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我国近代教会学校的办学目标、宗旨十分之明确,那就是宗教传播,而教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之佳,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周廷祥 《兰台世界》2012,(25):94-9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来华传教士空前增多,为了迎合传教的需要,辅助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他们陆续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里到底采用英语授课还是中文授课,这一问题引起了长期的争议。采用英语授课这一观点占了上风,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都专门设置了英语课程,在自然科学这些学科门类中采用英语授课。教会学校第一次把英语纳入到我国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金富军 《兰台世界》2016,(12):100-102
清华始终坚持开放办学,长期坚持选派、资助留学生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中西文明,发掘、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华自觉承担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职能。之所以如此,源于清华的传统、理念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需求。  相似文献   

9.
清华驻美学生监督处是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派出机构,对清华留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督与管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机构缺乏研究。本文利用有限资料,希望能联缀出这一机构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1927年起,中国教会大学普遍实行由美国教会学校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变革的集中体现。东吴大学原是一所典型的美国教会大学,它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经历了1927年前的酝酿准备、1927年上半年的动荡、1927年下半年换用中国籍校长和1929年在中国政府立案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大多数美国教会大学向中国私立学校转变的共同历程。东吴大学在1929年转变为一所中国私立学校,这种转变既非完全出于教会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是非基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多年积累演化的渐进基础上,受中国社会压力催逼后突变而成。这种“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全国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清末教会学校的兴起带动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教会学校主办者对女子体育活动的重视,让女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2.
《河北科技图苑》2000,(Z1):59-60
中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产生于17~18世纪的殖民地时期,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9所高校图书馆;中国(有独立馆舍)的大学图书馆则产生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一些洋学堂和教会学校相继建立,于是一批欧美学院式的图书馆相继出现.如1916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图书馆、1922年建造的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  相似文献   

13.
鹿璐 《北京档案》2007,(5):49-49
汤用彤,字锡予,近代著名的哲学史家,湖北黄梅人,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他天资聪慧,"幼承庭训,早览乙部".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儿子从小成绩总是前三名,清华读完再去美国学习,毕业拿到30万年薪,你能同意他去养猪?你感觉他该去卖猪肉吗?”孙克武大声地问。坐在一旁的孙晨光嘴唇抖动,几次想争辩一下,但还是放弃了。父子间的争论,自从孙晨光动了养猪念头后,一直没有停过。  相似文献   

15.
李昕 《新闻记者》2001,(10):20-22
编者按 :吴惠连教授 (WilliamWoo)是有着40多年记者生涯的美国著名记者 ,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伦理学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学顾问教授、美国报纸总编辑学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美国白宫总统委员会成员、美国电视新闻最高奖———PeabodyAward评委。他毕业于堪萨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后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中心学者。他曾经担任《堪萨斯都市报》记者、《圣路易斯邮报》记者、主编、特稿记者、驻外记者、社论撰写人、总编辑。曾获得密苏里大学杰出贡献奖。2001年8月31日 ,吴惠连教授应邀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与同学们举行圆桌会议。吴教授虽然谈的是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根底 ,加上言之有物、深入浅出 ,相信读者一定能有所感悟。这里发表的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各类学校都遭到了严重的损毁,教会学校也未能幸免,为了生存以求发展,这些学校纷纷选择迁移,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对抗战期间及战后在华教会学校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在清华学校任校长期间,周诒春热心教育,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积极推行多项校政建设,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倡导"端品励学"",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并提出清华向完全大学过渡,奠定了清华改办为大学并稳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会音乐是基督教崇拜仪式中的音乐,我国的教会音乐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并通过教会学校的音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加以传播。而音乐教育作为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教学模式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会学校是近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语言的教育载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也因教会学校的参与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将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转变为紧跟时代的新式教育。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买中国的夜壶放在壁炉架上,当作很珍贵美丽的装饰品”,清华大学教授刘东描述了这一在中国人看来颇为古怪与别扭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