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本文从斯密道德评价理论的情感基础出发,探讨了道德评价机制的形成和公正旁观者的核心作用以及道德评价的依据,讨论其理论得失及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作了三大新拓展:着力于在各种关系中阐释公正、体现公正,从而使公正从“各得其所”或“得其应得”的传统理论拓展为“追求利益的均衡与合理”,这使“公正”的践行具有更大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超越公正的“所得比例相同”的传统观念,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度作为当前践行社会公正是否得力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对公正理解的拓展和深化;坚持人际差异性公正与人际同一性公正、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3.
同为经济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天赋人性的基础.在“利己”与“利他”两者博弈的过程中提出同情产生的两种方式,并以“公正的旁观者”作为“利己”与“利他”两者之间的调解.他的人性论观点启示我们在看待教师专业伦理时要从教师个体的利益出发进而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且教师深层次的伦理关照来源于对教育对象情绪和情境的观察.相应地,教师要以“公正旁观”的视角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4.
斯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和《为亚洲而战》在对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进行表达时,把握“客观公正”、“正义”的报道原则以实现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品中对尚处旧中国“腹中”的新中国的报道,则是通过对儿童、少年及某些特殊人物的“童年时代”的叙述,鲜明地体现了“客观公正”、“正义”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5.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态伦理倡导的“代内公正”在实践中陷入困境。在现实中,履行生态伦理的“代内公正,”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除了应该在现阶段用非资本、非市场的因素进行制约外,其内在的要求是革除私有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的“臧三耳”命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现代心理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历史资料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得知“臧三耳”命题所揭示的是人和动物感知的一般规律 ,具体涉及到现代心理学中的“分析器”原理。因此把古老的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和体现,它贯穿于诸多诉讼原则和制度之中。但是,人们对其理解过于褊狭,而我国现有诉讼制度对“中立”的保障或体现也有所不足,其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从中立性的理念出发,在制度上完善或保障法官中立、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保持中立,则是诉讼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微博中进行公共泌题的讨论是民众观点表达的有效渠道,促进社会民主、公平、公正,体现微博作为公共平台的特质。然而,通过对热门微博的实证研究发现,微博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呈现出“分散”和“短暂”的特点:网民的注意力既被各种议题不等量地切割,又总是“喜新厌旧”且“浅尝辄止”。此外,微博对公共议题的关注集中于公权力监督等领域,具有“报忧不报喜”的倾向;同时,旁观者对公共议题的关注,放大了微博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中的"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兼容各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金庸小说中侠的灵魂,也沉淀在作品普通人及一些反面人物的心灵深处。金庸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大力揄扬的定义“义”,与人民利益,社会公正连在一起,也与“正义”,“情义”紧密相连,故与“江湖义气”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人权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体现宪法的这一精神,我国刑事诉讼法必须在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具体条文上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我国的刑事诉讼理念必须重塑:必须实现由传统的“重打击、轻保护”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转变;由“重实体、轻程序”到“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的转变;由“追求单纯的诉讼公正”到“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出发,阐述了道德的起源——同情心的产生过程和成为一个公正"旁观者"的必要条件,强调了制度保障对于激发社会同情心的必要性,并指出在激发社会同情心和进行道德建设中制度设定的方向、依据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探究中学习理论,不仅有助于师范生喜欢学习及学懂教育理论,而且有助于他们积极接纳和运用教育理论,使他们从教育理论课上的“旁观者”变成为积极的教育理论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18.
"井田制"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曾经充当过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同时又培植过早期的工商业经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确立,其“进步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孟子为了维护土地国有制,才美化历史上的“井田制”,其设想蕴含的是一种实现社会公正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文明间歇”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氏在对“文明间歇”理性之根的批判中重构了其开放的理性精神:对“文明间歇”延续之基楚的分析中阐述了其独特的宇宙整体史观;对“文明间歇”未来之势的展望中出台了其科学的历史进化论.这一理论对正处于“文明间歇期”的现代社会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