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修改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路径。法律修订、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是我国法律修改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各有其优势。立法机关根据需要适时地选择一种方式或交替使用多种方式对法律进行修改。考察我国法律修改实践,立法机关在运用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法律修改已经成为立法工作重点的背景下,立法机关应当着手完善法律修改方式以提升法律修改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成静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109-112
从法律教育的定位出发,分析了应用型法学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阐述了法律逻辑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中的基础作用,明确指出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法律逻辑是训练法律思维能力必要的、有效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郭忠 《天中学刊》2007,22(6):33-36
从方法论上看,法律发现可被认为是法律方法的一种,即法官应用法律的一种活动。法律发现和法律渊源有内在的联系,法律渊源的研究对法律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渊源的研究有助于在司法过程中克服法律的局限性,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力,增强司法结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法律职业教育时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阵红 《新疆教育》2012,(23):186-186
法律是以法律思维为基本取向的、带有大众化意向的以法律理论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法律思维既要保持其独立的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意识相关联。关涉到法律教育,要形成三种层次的法律人:首先,具备精深法律理论的学者;其次,具备专门法律思维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最后,具备法律思维的大众化意向的法律中间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从法律情感、法律认知、法律理念三个方面入手。目前现状是大学生对法律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认同),但是不完全相信法律;也确实学到了一些法律基本知识,但是很肤浅;最关键的是缺乏法律意识的升华——完全没有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7.
法律效益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益指一定社会的法律在其制定、实施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结果及其实现程度。法律效益与法律效率之间区别在于内涵、取值和测评手段不同 ,它们之间的取系在于法律产生条件成熟时 ,法律实施程度占主导地位情况下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职业教育对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9.
建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权威是核心。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树立法律权威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清除认识上的障碍,在法律体系、法律监督、法制队伍、法律信仰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使法律权威有效树立,从而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拍卖法是以拍卖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总和,拍卖规则为拍卖法的核心,拍卖法的法律规则将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贯穿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拍卖法特有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法律执行的状况距离“有法必依”还相去甚远。探究“有法必依”现实缺憾之主要原因在于:缺失了社会认同的法律文化根基;司法权的弱势及法律的权威没有形成;法律规则本身存在先天缺陷;执法和司法等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法律作用的削弱。在这诸多原因中,法律规则的后果缺失是其重要一端。据此,在制定规则的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在制定规则的技术上健全法律后果,从根本上增强法律规则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法律环境评级是法律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法律环境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契合点。本文对法律环境评级的原则、要求、法律环境的分级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领域进行了扼要而全面的阐明 ,使法律环境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 ,从理论走向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英汉法律词汇翻译既要求词语的语义基本对等,又要求尽力做到译文的法律词汇与原文本的法律词汇在法律功能上的对等。法律词汇主要包括日常词语、专业词语和专业术语三大类,三者都是英汉法律翻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各具特点和词源特征,应针对翻译中遇到的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逻辑”是法律适用的逻辑,法律逻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法律推理。不过,它关心的主要不是法律推理的形式结构,也绝不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法律推理的构建活动,即它的前提如何建立的问题,涉及的实际上是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程式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力作用的结果。首先法律语言的归约性要求法律文本的句式形成不同程度的程式化。其次,法律语言的规范功能依赖于语言的施为效力而实现,法律语言的施为性要求法律语句的构建不是随意性的,而是需要程式化的。最后,法律语言严密的逻辑结构也制约着法律语句的表达式,并形成程式化结构。  相似文献   

16.
法律英语在法律英语文本语境下,语义会发生法律转向。法律文本的语境是影响法律文本生成以及人们解读法律文本时各种因素的总和。法律英语语词具有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具有唯一性。只有在法律英语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才能成功化解语义的法律走向,实现语义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法律素质首先包括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 ,法律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 ,着眼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树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变过去的“专才”教育为“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以适应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的观点同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相比,有进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应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人的素质能力对实现法的功能意义重大.由法律人担负的发现、整合、解释、执行和传播法律规则的责任所决定,法律人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善于进行法律思维、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等.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语言既是法律文化的产物又是记录法律文化的工具和戢体,对于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律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差异.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西方法律在某些方面有着"文化共核",又要依据文化差异的程度,采取非对等译法、文义译法及求同存异法等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使译入语与原语具有功能对等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