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武术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的传统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个性。发扬光大武术文化的坦荡、博大的精神内涵,对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和凝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剖析武术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崇德重义、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文化精神,阐述了武术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使每个武术工作者真正明确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并在教学中把武术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教育的研究关系到武术的普及、推广和武术文化在中小学的渗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研究,提出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文化性等教育特点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发挥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价值,坚定走武术文化性教学的道路。内涵:自立通达的武术技术文化;自强和谐的武术技击文化;自豪辩证的哲学思想文化;自信道德的塑造文化。价值:深化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尚武精神重铸;推进师道文化重塑;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20,(2):127-130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相对完备独立系统的次属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也形成了范畴相对较小的文化模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本文从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中的文化心理学类型思想与文化整合论思想的角度,对武术文化的建构与整合加以分析与探究。认为武术文化有其自身的建构和整合模式,同时也受到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较大影响,而当前的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能够映射出社会族群的心理特征,继而在特定场合内阐扬中华武术整合民族内部文化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练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章是在建设文化与体育强国视野下,结合当今武术发展的工作重点,分析探讨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思路,探寻如何更好的传承武术文化,提升我国武术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7.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一定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武术文化的特点,论述了武术文化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自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与奥林匹克作为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尊严。对武术而言,文化的自尊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民族的方是世界的;对奥林匹克而言,文化的自尊则是要放下架子,虚心以待其它民族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品牌。在国务院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少林武术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弘扬、发展少林武术。将其蕴涵的文化义蕴在新的时代重新发现、重新唤起,并在更高层次上加以发扬和转换...  相似文献   

10.
武术服装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服装承我着文化、礼仪、体现一种风采.对武术服装上衣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腰带结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裤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中国服饰文化只有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历经几千年风雨,在历史的验证下,得以生存发展至今,其包含的内容甚广,绝非简单的技击格斗内 容所能包容,站在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渗透着中国 古、现代人民的智慧,武术与古代哲学、宗教、儒家伦常、人体养生及美学的结合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加上现代社会的 诸多因素的融入,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其说武术是-种格斗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采取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文化也必将成为在当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组成部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应致力于挖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性,建设当代体育文化,并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体育全球化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使传统民族体育文化陷入了二元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丧失和民族体育保护的现实困境,最终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和结果风险。前者表现为市场的冲击、媒体的偏向和政府的轻视;后者表现为生存危机、传承困难和创新不足。因此,要想规避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风险和传承危机就要降低风险和实现本土化策略,在宏观层面,要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本土化”和世界体育的“全球化”的互补;在微观层面,应降低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险,构建多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奥运文化品牌的提升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运会不仅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更是国际文化盛宴,也是主办国展示国家形象、传播本国文化的绝佳机遇.第29届奥运会梦圆北京,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实现了其预定的双重目标: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体现了开放进取的当代风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呈现式微的发展倾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经济社会中民族体育社会化延伸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协同浸润逻辑进行论证。在面对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文化系统建构易断层、防御能力低且产业转化程度低等问题时,要形成健康的经济社会引导,从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文化体系构建并加强对民族体育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培养。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中的礼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以"哲拳"、"文化拳"而著称.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影响,处处体现以礼为先、以德为范、以敬为尊、以和为贵等礼法文化特征,彰显了人文精神、民族素养、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太极拳由俗而雅、由陋而精的发展历程,其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以及发挥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优势与振兴民族经济等几方面的研究,认为对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振兴与开发应特别注意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方面去挖掘,既需要积极抢救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也需要努力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林箭 《浙江体育科学》2001,23(4):29-30,34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民族、时代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与其他亚文化形态一样,枚圆体育文化走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枚圆体育文化的生成发展既受到社会文化特性的制约。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包括民族体育项目的变迁和思维意识的变迁,从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变迁是趋于进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是体育文化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动因,也是构建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要适应社会变迁,要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