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研究“五四”发端的新文学的任何~方面,都木能忘却新文学是如何诞生的,因而就绕不开启蒙的话题,绕不开救亡的话题。以往众多论著对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言之不明,或偏颇误解,从而不能很好地解释造成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原因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本文再谈这个老话题,试图对此作些初步的考察。先谈救亡和启蒙的关系。至今较为流行的是李泽厚为代表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更具体地说,二者的关系不外两种:一是启蒙与救亡相互促进二是救亡压倒启蒙。这种表述至少昭示了我们这么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为了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对流中的弱势,中国人民进行过艰难的探索和斗争,救亡和启蒙始终是历史的两大支点。由于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品格,所以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启蒙时代都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并把其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救国是中国人民百年不灭的一场梦。正因如此,教育小说一直在现代文学史上绵绵不绝,重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百年中国教育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百年中国的心灵史。中国现代教育体制虽从20世纪初即已确…  相似文献   

4.
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启蒙林华国有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历史上,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历次政治救亡斗争在其初期都有思想启蒙与之相伴,二者相互促进,但后来的发展却总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封建思想不但未能得到认真清算,而且在解放后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是因为有关"救亡"与"启蒙"的文章很多,其中,认为反对"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居多。本文试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角度为切入点,将先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这三篇文章,借以论述李泽厚本人关于五四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启蒙和文化上的原因、启蒙如何先从属于救亡和后又如何完全为救亡所压倒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整合其他专著和论文的观点.以便探讨五四时期文化启蒙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同志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一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以下简称“启蒙与救亡》)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救亡压倒启蒙”说。他要论证这一观点,就必须从根本上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否则,这一全面颠倒中国现代历史的论点是无从说起的。那么,李泽厚是怎样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为了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对流中的弱势,中国人民进行过艰难的探索和斗争,救亡和启蒙始终是历史的两大支点。由于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品格,所以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内蒙时代都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并把其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救国是中国人民百年不灭的一场梦。正因如此,教育小说一直在现代文学史上绵绵不绝,重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百年中国教育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百年中国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9.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浙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查特斯(W.W.Charters)是美国视听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早提出教育工程学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对日后教育技术领域的思想启蒙功不可没。然而,历史的风尘却遮蔽了这位先驱者孤独的身影。本文解读了他的教育工程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并对其学术命运进行了追问与时代反思。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5.
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严复为救亡而启蒙的活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举起思想启蒙的旗帜,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及其思想体系,赋予救亡运动以明确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内涵,这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严复的思想启蒙活动及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说,作为一个被极为精简化了的思想模式,它本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模式与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任务模式的逻辑推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引进"压倒""中断"说之后,由于该论题未能从概念、逻辑、思维模式与思想路向上一以贯之,结果成为残缺不全的叙事话语."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说还由此引进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阐释,也引起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因此,对其学术局限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给予学理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 ,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极化的趋势。因此 ,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改进方式方法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干部和群众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基于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是社会应当面对的主题,然而,救亡与启蒙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历史地看,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化,救亡催生了启蒙,但接下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推动,启蒙暂时超越了救亡,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又使得救亡再次压倒了启蒙,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们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启蒙教育学阶段、救亡教育学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和非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追问一直响彻20世纪;教育学基本理论何以存在的探求一直在代代教育学者群中构成追问。因此,如何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因子”在引介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得到激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再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书刊杂志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西方大量的思想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封建主义遭到无情批判,显示了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不懈追求。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宣传抗日救亡的书刊杂志大量涌现,救亡取代启蒙成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