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宰,关于人的种种永远是社会诸多论题中一个中心而又无尽的话题,文学作为探讨人生话题的艺术天地之一,便因此具有了永久的魅力。铁凝曾经这样说过:“你觉出了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觉出了短暂的欢悦和短暂的悲凉,你必须为这短暂的一瞬作些什么。”(《就这样走着,劳作着》)于是,她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艰辛苦难的人生道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慧眼,用手中那支生花的妙笔,俯瞰人生,洞察人生,表现生活,剖析生活,为我们解读各种内容泅异的人生,认识人类的生命本相,理解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2.
谈美术创作     
“美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诞生于世之前,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创造了用以征服自然、维护生存的石器、骨器等等“物质”。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不断地毁坏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在劳动中创造着自身世界,即制造出一系列的以实用功利为目的及体现审美功能为目的的“工具”,如原始陶器,有装饰纹样的青铜器等。于是,美术从这个时候起,就作为一种以审美功能为目  相似文献   

3.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高举“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两面大旗,在中国现代史上为新文化、新道德的建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地,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了先声。但这个新文学阵营不久就分化了。鲁迅说:分化之后,“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留在旧战场上的已寥寥无几,而他由于布不成阵势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里,在对人生、社会的反复思索中探求着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这足可见,五四时期鲁迅对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的膨胀,使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地球,到今天已是满目疮痍,危机重重了。作为科学领域中的生物课,该秉承什么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理想的生物课教育就应该是在教给学生以科学和智慧之前,先教给学生以“人性”。这种“人性”就是一种让“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格。从而使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我们的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小社会,是帮助学生进人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通道之一。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同兄弟姐妹,为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使这个集体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你追我赶一起长大,奔向美好的明天。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理想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理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二大指出:共产主义的理想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把要能创造新生活的人和对未来新的一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概括为“四有”,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有理想”;当前在全国人民宣传教育和整党运动中最强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理想教育”。那么什么是理想和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理想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人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并实现一定的理想?这些是我们认识理想问题必须弄清楚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8.
阜新  徐红 《职大学报》2014,(2):8-11,7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鲁迅先生创作的这曲悲歌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女性读者感受尤为强烈而持久。对此间深重的悲剧成因,笔者从女性的视角就子君缺乏自主性的人生观念、子君与涓生人生追求缺少契合点、子君没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等方面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在进行人格塑造、人生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发展方向,理应蕴含对美的追求。本文从审美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余暇运动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带来被称为“余暇”的社会问题。余暇的典型形式之一是身体娱乐(PhysicalRecreation),本文称为“余暇运动”,它区别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身体运动(PhysicalEducation),亦区別于追求锦标的高级竞技(Top Level Sport)和具有强身祛病为目的的身体锻炼(Physical Training)。余暇运动是继18世纪英国“乡村运动”和以后西欧的“户外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是运动者自愿参加的、非功利性而有意义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Games)形式。本文在追溯余暇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历史背景下,阐述了余暇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新的身体运动观——“运动目的论”。区别于运动手段论,运动目的论强调余暇运动对人的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它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而这一切又是人们体会运动中的真正快乐,从而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运动中的快乐呢?这是余暇运动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于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运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的游戏论。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余暇运动本质上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趋向,所以说,它对于理想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模式和布局要求出发,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对运动时间知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思考时间知觉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启示和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试图借此为研究者提供素材以及可借鉴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3.
数控加工具有加工精度高、效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而合理掌握刀具补偿方法,灵活应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合理设置刀具半径补偿值,是保证其精度高、质量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编程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各种刀具补偿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体育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实施档案信息化服务和管理的必然选择。从政府政策支持、档案队伍建设及档案信息化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然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促进我院档案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的大众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其价值发生了嬗变,其文化内涵的再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断裂。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武术文化的大众化进行解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探寻武术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西安新市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 ,作为原西安城中之城———清代“满城”被国民政府改建为西安新市区 ,并逐渐成为当时西安的行政中心。随着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及抗日战争爆发 ,毗邻火车站附近的新市区最终取代了清代时的西安城西和东关 ,演变成为新兴工业区和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7.
坚持党的性质,就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牢牢把握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阶级基础,从而增强党的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Totranslatetravelcommentary,manyplacesshould bepaidattention.Howevertherearethreekeypointsthat atourguideshouldgivemoreattentionto.Theyarethe interpretationofthesourcelanguage,structureofthe targetlanguageandchoiceoftherightword.Thefollowing isadiscussionaboutthesepointsforattention. i.Interpretationofthesourcelanguage Intranslating,understandingtotheoriginaltextisthe firststep.Differentunderstandingmakesdifferent translation.Itisthepre-conditiontomakeagoodversion. Therefore,readingtheorigin…  相似文献   

19.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口译不同于一般性的口语表达,它是在大脑思维的引领下进行的即时性语言转换过程。口译的高强度和高智能性都是其它外语技能操练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于哲学领域的思维建构学说,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出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从而加强对外语口译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