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论述以及冬奥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促进中国发展、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我国体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坚定了全民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凝聚力量;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质,深刻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实践内涵,拓展了奥林匹克赛事办赛理念;此外,还推动了世界体育发展,凝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步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和评价体系构建2个维度探究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双重特征,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中国方案”包括凸显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治理各方联动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创新行动方略,即同步建设和命名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 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中国方案”是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目标和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高度耦合为理论依据,以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中国本土化实践典范和后冬奥时代现实需要为实践依据,由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为后冬奥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促“五育并举”、促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达成提供有理论可循、有实践可依的范本。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体系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做出了独有的中国贡献,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5.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获得了新的契机。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始终,基于“文明共生、交流互鉴”的目标,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愈发紧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剖析,并运用个案研究法来论证奥林匹克教育的三维度发展。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奥林匹克教育也通过搭建文化传播环境、提供文化传播媒介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的途径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并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的基础上,着眼个人实现动起来的奥林匹克教育、突出认同通过冰雪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本土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聚焦全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来实现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冬奥会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分析和前瞻。认为公众参与不仅是对“共享办奥运”理念的贯彻,也是《申办报告》的庄严承诺和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众参与有利于奥运会成功举办,有利于东道城市和国家持久利益最大化。北京冬奥会组委会是公众参与计划的组织核心,其公众参与计划应以北京和张家口为中心,辐射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列活动。一般包括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大众冰雪运动参与计划、可持续性与奥运遗产规划、北京冬奥会赛事品牌推广、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冬奥会火炬传递、票务与冬奥会观众等。北京和张家口将通过冬奥赛事创造为公众所共享的价值和遗产。  相似文献   

7.
摘要: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其卓有成效的奥运遗产管理工作,成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温哥华冬奥会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创造”遗产的构想,并首次建立了专门的遗产管理机构,从而保证了奥运遗产工作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行。温哥华冬奥会还制定了分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点遗产管理和运行的工作方案,确保了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管理和利用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奥林匹克教育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现象。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教育:什么是奥林匹克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冬奥遗产”的形成和演变经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对“冬奥遗产”初创期(1924—1945年)进行探讨。通过对“冬奥遗产”初创期进行分析,力图为完善“奥运遗产”理论体系,以及“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理论探索。“冬奥遗产”是冬奥会为举办国或地区、举办城市和奥林匹克运动所产生或加速产生的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长期利益。“冬奥遗产”初创期既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制度“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遗产”,也在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形成了体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遗产”。“冬奥遗产”初创期的“遗产”亮点体现在:第1届冬奥会的诞生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遗产”具有特殊作用。“冬奥遗产”初创期的“遗产”发展难点在于:国际奥委会、冬奥会举办国及举办城市既存在来自冬奥会内在影响因素的挑战(冬季运动普及程度、奥林匹克运动普及程度),也存在来自冬奥会外在影响因素的挑战(经济、政治时局、战争、节候、科技)。结果表明:在“冬奥遗产”初创期,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大家庭”虽然对“冬奥遗产”的认识和实践是浅显和模糊的,但客观上“冬奥遗产”已经开始了初期的积累。“冬奥遗产”初创期是“冬奥遗产”发展的第一步,对后续“冬奥遗产”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涵之一,始终是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内容.2008北京奥运会在即,文章分析了北京奥运理念与奥林匹克教育契合的原因和意义,展望2008奥林匹克教育,提出我们可乘北京奥运之东风,充分利用先进的奥运文化资源,进一步研究奥林匹克的教育、文化功能,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基于对奥运遗产框架中的精神遗产概念,对北京冬奥会办奥实践进行具体考察,提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和合共生,是北京冬奥会赋予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精神遗产,并从3个方面来论述和阐释。1)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中国梦辉映世界梦,见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为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提供中国注解,北京冬奥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实践。3)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双向互动、交织融合,冬奥办奥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北京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坚持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价值,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思想特征。顾拜旦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倡导国际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布伦戴奇坚持“业余性”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条件,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萨马兰奇注重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罗格推出“更人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全球青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巴赫更加关注体育的教育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思想内容更加的多元化,它正朝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当代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内涵相一致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重要议题纳入新的改革路线图中。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背景下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和寻找启示,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借鉴。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个交互式课堂、1个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和1个互联网线上奥林匹克课程图书馆。该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参与主体形成了双中心多辅助的网络结构;2)参与客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并进行多层次分级教学;3)教育目标是传播奥林匹克理念;4)教学内容是以冬奥会为背景的运动教育模式;5)教学手段是知识性与参与性融合并重。由此得到启示: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建立长效机制;奥林匹克课程资源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结合;奥林匹克教学资源传播载体具有可获得性;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奥林匹克教育在欧洲国家的开展概况,从希腊、捷克和德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提炼一些共性特征:没有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的专项课程,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源自《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和界定;奥林匹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通过知识的内在转化,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结合分析当前的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得到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进一步开展的启示:明确奥林匹克主义内涵;增进与欧洲国家的交流;寻找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义务教育的契合点;加强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丰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促进相关合作。  相似文献   

15.
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相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无形的精神遗产更为持久和珍贵。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通过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同时也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后奥运时期,有必要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将奥林匹克精神内化为国人的思想与行为理念,利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的传承与发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跨越时空、制度、文化的教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发展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奥林匹克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使命.认真分析研究奥林匹克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将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也为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通过对北京 2 0 0 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渊源和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重要源泉 .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一切以人为中心 ,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 ,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 ,是北京2 0 0 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方法,对2018平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丰富多彩的平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具有凸显和平议题,注重体验式教育,聚焦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重视网络奥林匹克教育,平衡冬奥与冬残奥教育,发挥明星、平民两个效应6大特色,同时存在5个方面问题:启动时间较晚,冬奥项目普及度不高,形象大使过于侧重演艺明星,冬残奥与冬奥线上课程不同步,对志愿者保障不足。在分析特色和问题基础上,提出平昌冬奥会对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启示有:突出青少年为重点教育人群;回应我国主要社会诉求;创办“一带一路”国家冬奥交流项目;注重网络、移动客户端建设;设置大量体验性活动;平衡冬奥和冬残奥教育内容;控制形象大使道德风险;抓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和保障8个方面。本研究结论对即将开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遗产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重点领域。2015年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奥运遗产研究概况、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奥运遗产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冬奥会遗产研究有待深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向其他冬奥会举办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理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扩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研究对象,扩充奥林匹克文化内涵;丰富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研究内容。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政治意义在于:彰显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坚定"四个自信";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助力中外民间友好交往;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的20年代,恰逢新的"奥运年",文章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回溯与梳理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从差异走向融合的历程,对构建多元平等共享的世界体育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具有浓重西方文化色彩的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体育在经济基础、文化形态、思维方式、伦理与价值取向及认识与观念等方面存有差异。中国体育在发展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与精髓,又吸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基础上,不断向外传递中国文化,逐步实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体育离不开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亦离不开中国,两者彼此相融,相互依赖。进而指出中国在2022冬奥会举办之际,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平台传递中国理念,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宣传中国,并为奥林匹克和人类文化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