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环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使得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天然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土地退化、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可利用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愈加严重,遭受破坏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威胁日益突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在生物生态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目前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为的活动,人们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资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它通常包括大气污染、陆地水污染、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等而生态破坏,则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破坏、草原资源的破坏、森林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破坏、物种资源的破坏、矿产资源的破坏、自然景观的破坏、风景名胜地和文化遗迹地的破坏,等等。  相似文献   

4.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科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和灾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滞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的环境意识,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如2000年4月起,我国北方城市不断遭受沙尘暴袭击,环境受到破坏。严峻的现实再度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因此,在我  相似文献   

7.
一、生态道德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和破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爆炸等。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认了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危机。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会议呼吁:“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若维持现行政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就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既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灿烂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空前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削弱了地球养育人类的能力。水土流失,沙漠漫延;空气污染严重,臭氧层被破坏;水质恶化,淡水资源危机;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失去平衡。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致力于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教学中要时时联系我国的实际,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化学教育和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化学研究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全面的、可持续的。但是, 20世纪化学的发展是完全“经济效益”型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开发产品的时候,确定的目标是“有用”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而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应具有的环境安全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由此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副作用,导致人类自己的唯一家园——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沙漠化、酸雨等环境公害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幼儿时期所形成的环境态度、环境情感、环境道德、环境行为等对其成长过程中综合环境素质的提高,乃至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关注的四大问题之一,联合国把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称为国家社会面临的四大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征.而影响全球环境的迫切问题则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环;厄尔尼诺现象: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已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并已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一 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丽伟 《广西教育》2012,(14):84-8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离开自然环境和资源。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在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时,往往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出现环境迅速恶化、资源过度消耗等生态问题。生物学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从生物学角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应该的、必需的。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观念淡薄,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甚至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环境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可以说,地球的承载能力正面临极限。有鉴于此,一些国际组织和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呼吁实现"我们共同发展",即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大学需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能作出哪些贡献呢?几位大学校长将结合各自学校的经验来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向自然索取资源,当索取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再生速度时,就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在人类索取的同时,还要排放废弃物,当废物排放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然而,人们索取资源、排放废弃物时,有没有想过其后果的严重性呢?也许人们将这些问题忽略掉,一味地乱用、滥伐资源时,并没有想过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古人眼里,公孙仪是一个智者:在现代人眼里,他仍不失为一个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要重视环境化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给人类带来严重损害和灾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滞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的环保意识,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同时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非常必要了.一.分析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危机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语言.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上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立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在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手段上,采取了一种以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各种环境资源立法主要是以末端处理为依据,采取“命令——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呈现: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短缺、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自然界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使得人类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所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一、环境意识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具体来说即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前提下,意识到全球问题的重要性,确立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的思想观念。当今世界在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向大自然攫取的规模、强度和速度与日俱增,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也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