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寻求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之路,实现学术自主、文化自强,是中国大学和华人学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文章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应该正确处理以下四对关系: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本位;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实现学术自主为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着力重建学术传统;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然的内生特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世界一流"目标并行不悖,"中国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理路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大学的"分类发展"。  相似文献   

4.
阎凤桥  林静 《教育研究》2012,(4):57-63,91
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高等教育现象,有"批判现实"和"理解现实"两种不同范式。许美德教授等人撰写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学的肖像: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一书,更多地选择了后一种研究范式。该书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来反映在公立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自发兴起的中国民办高等学校,而使用"商业性市民社会"对于揭示中国民办高等学校商业性行为特征更为恰当。"商业性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仅可以用来分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征,而且也可以用来分析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校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移。面对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国高等教育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在发展趋向上呈现出新的气象,形成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战略,注重理工类教育、边疆教育、社会教育等,呈现出蓬勃生机,凝练了中国大学强烈的爱国思想、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学精神。抗日战争促进和改善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并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植入西北地区,为国家与民族培养、积蓄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发展与创新了大学组织体系与民主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本有大学,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中国传统的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崛起于民国时期。本研究在了解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从总体层面上民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社会背景分析;以及具体层面上,国内的上层力量——政府、教育行政当局;民间力量——社会各界先进力量,即校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私立大学;国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多元影响——教会大学、留学教育、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等方面解析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7.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应定位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应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要求,创新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保证体系观,建立高校、政府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局势下,中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又要与世界高等教育趋势融合,这就是"中国大学模式"问题核心所在。为此出现了国际化与民族化两种不同声音,而文化本体说渐渐成为一种主导学说。然而真正的难点却在于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该保留哪些中国特色。这一难题考验中国大学的创造性潜力,而解答这一难题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9.
论自爱     
从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张亨嘉的就职典礼对学生的训词"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解读出发,对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与西方大学的差异,以及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差异作了分析。文章还从"为国"与"自爱"两个概念的关系出发阐明了教育的个性与社会性和人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关系;从自珍、自主、自律、自知和自由五个层面对"自爱"做了详细阐释,说明"自爱"所追求的就是独立人格的自我实现。这也符合高等教育目标——追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上)——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现代大学与 19世纪传统学院在组织与管理上有根本的不同。 19世纪传统学院规模较小 ,以联系紧密的学者学生共同体和经验管理为基础 ;现代大学规模较大 ,以科层制和专业化管理为基本特征。院校研究是在大学由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过程中作为现代大学管理的参谋而出现的。可以预见 ,在中国由精英经大众走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中国大学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也会需要院校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民族化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及经济、科技、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教育进行双重“扬弃”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有民族特色和国际意识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尊重教育传统的民族化,要重视现实国情的民族化,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下)——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大学与 1 9世纪传统学院在组织与管理上有根本的不同。 1 9世纪传统学院规模较小 ,以联系紧密的学者学生共同体和经验管理为基础 ;现代大学规模较大 ,以科层制和专业化管理为基本特征。院校研究是在大学由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过程中作为现代大学管理的参谋而出现的。可以预见 ,在中国由精英经大众走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中国大学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也会需要院校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读经30年,自醒才3年"的"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与对布氏著作的解读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有关;与中国文化中的守成传统有关;哲学的本性使然;与中国民族文化遗传基因的缺陷和中国哲学界的"一条腿走路"的现象有关;也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特别是哲学基础功底差有关.有鉴于此,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急需打破对布氏路径的依赖,从"独尊一经"到自主反思和超越,从畸形的学术生态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自醒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今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要在吸收借鉴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重视这种精神的养成教育,重视深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必须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注入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之中,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又具有现代特色的人文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实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历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社会、大学在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各自应以什么方式、角色应对。大众教育的冲击波席卷大学校园,大学在面对精英教育制度与大众教育制度的两难境地时又该做何选择?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宽,高等教育职能制度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使人在选择大学时产生困惑。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制度实践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学者Ruth Hayhoe(中文名为许美德)通过四十余年的广泛研究,把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推介,为西方学者了解和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桥梁和窗口。在不同时期,许美德先后关注中国书面语改革和课程现代化、主张在国际合作中倾听中国声音、聚焦中国大学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等,把中国教育家和大学承载的文化特色介绍给全世界。许美德的研究,为中国大学更加自信地参与文明对话、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理性看待西方学者学术观点,提供了镜鉴之思。  相似文献   

17.
赫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外忧内患透彻的分析和其通过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全人与重新转向专注于对真理的追求的高等教育改革设想,既深刻剖析了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又指明了高等教育回归大学之道的发展取向。结合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对民生、对个体人和公民教育的转型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理应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建构取向于对完善人格的培养和真理追求的基于统一原则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8.
孟宪承的大学教育观深受中国传统和欧美现代大学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史上.其贡献是提出现代大学的三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并强调要运用智慧来探求真善美,以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观.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s)是近两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它在短时期内的井喷式发展以及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MOOCs不仅正在席卷传统大学,也为各国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症结问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因此,包括中国4所顶尖大学在内的各国高水平大学纷纷加盟。然而,中国大学加入MOOCs是出于什么动因?MOOCs与传统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和优势?MOOCs的出现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大学应如何利用MOOCs带来的契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应如何建设自己的MOOCs?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