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现与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等三个领域取得进展。突破现有的研究,实现理论的创新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亦是妇女解放的实践需要。这种突破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把握基本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体系研究;关注私人领域,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放眼全球,吸收借鉴西方妇女解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地位演变和妇女受压迫根源的追问以及其对妇女解放途径和道路的阐释,在今天仍然能够在西方和当代中国为寻找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继而实现女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解构重塑阶段,各类社会思潮不断地涌入这个文明古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来解决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随着中国近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妇女问题也不断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必须要进行发展转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曾以巨大的精力研究和探讨了妇女问题。在两位导师经过一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所创立的无产阶级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卷帙浩繁的理论建树,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妇女问题的精辟论述,首先系统体现在他们有关妇女问题的专著之中,如《论离婚法草案》;其次,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中诸多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著中,妇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价值观模糊、主体意识缺失和自信心不足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教育纳入到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去,使之成为这一环节的指导理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更是促进女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二是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寻实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应该吸收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代妇女运动和妇女理论研究工作。文章不但在理论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吸收与借鉴女权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且列举了大量事例进行论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吸收女权主义精华的同时 ,一定要扬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时代呼唤妇女成才,妇女自身的解放发展呼唤妇女成才。当代中国妇女成才面临的挑战和障碍:一,来自社会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势力,二,来自历史境遇造成的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三,最大障碍是来自妇女自身的主观能动因素。当代中国妇女成才的机遇和优势是: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妇女成才的理论指南;二、新中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发挥妇女独特的优势,摆脱束缚女性成才的桎梏,创造成功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初学者往往把它俩混为一谈,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以,本文为了明确二者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区分二者,能使我们更加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为代表的回国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早期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妇女解放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地阐明了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根本途径、根本力量,为中国妇女解放指明了出路。他们的探索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三代领导人 ,从中国国情出发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与解放途径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面促进我国妇女工作进步与发展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提出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真正体现和代表了广大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找出中国女篮的优势和不足,为中国女篮重振雄风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灰色关联分析为主的方法对中国女子篮球队和主要对手的攻防指教进行量化评价,研究显示:中国女篮返回世界4强还任重道远;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中国女篮胜负的主要影响因素;抢断技术能力有所欠缺,重点改进遇弱则强、遇强则弱的窘境;进攻篮板层面中国女篮表现较为突出,队员敢于积极拼抢篮板球但与强大内线对手则凸显进攻篮板实力稍差。中国女篮由于宣身整体攻防实力稍差带来较多被侵犯次数。中国女篮系列赛场均投中数变化错综复杂,防守篮板整体高低与球队实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排名缘起于大学的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需要。科学计量学作为学科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为大学排名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为大学排名提供了崭新课题和原生动力。同时,一批勇于研究与实践的敢于担当的学者涌现,使大学排名破土而出,从而呈现了异彩纷呈、特色各见的中国大学排名榜——校友会榜、武书连榜、软科榜和中评榜等。中国大学排名从产生到成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峥嵘历程、评价指标的相融相鉴以及各领风骚的独特定位等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闺塾师》运用社会性别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五四”史观指导下的脸谱化的旧中国受害女性理论和“压迫——解放”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旧有模式,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关于17世纪江南女性与文化的研究,更为今人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提供了新观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确立了作为一个学科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加繁荣,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一门显学。本文对1990—2004年学术界在人口、风俗习尚、日常生活、妇女、赈灾五个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给予了概要评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是新兴议题,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是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政策议题。中国社会如何处理社会学取向与社会福利政策取向的生活方式研究,是个既关系到如何深化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又关系到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中国社会状况与欧美学术传统的角度,探讨生活方式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是现代中国第一本教育制度通史。该书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西方教育学术范式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力求中西结合,经世致用,建构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作为20世纪初期世界教育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撰写通过的教育学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写作模式成为此后同门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撰写博士论文参考借鉴的样板。该书及作者的其他早期相关论著建立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实际开启了中国教育学转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进程,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者将女性解放运动追求的性别平等与社会主义所致力的阶级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它为中国女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中国女性学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合理思想,使其与中国本土女性学相结合,不仅使西方女性主义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丰富中国女性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试论教育研究中的人种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种学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和模式,在西方兴起已逾百年,但其传入我国,并被我国学接受还是近十多年的不,因而,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专和论甚少,在教育研究实践中的运用更是罕见。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