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初中《生物》“观察蚯蚓”这一实验中,按教材的要求.把活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并做比较.往往得不出预期的实验结果: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反而比在粗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更快。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纸面过于粗糙和干燥磨擦力过强的干燥纸面会吸去蚯蚓身体上的水分,会对蚯蚓产生粘着力,使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改进的方法是将纸面稍加湿润,以减小粘着力,使蚯蚓能正常运动。2蚯蚓在玻庆板上肌肉易于收缩蚯蚓在玻璃板平面上运动时,刚毛所起的支撑作用不大,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伸缩活动就能…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安排了“饲养和观察蚯蚓”的探究实验,实验中有一项内容是探究蚯蚓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刚毛的作用,教材中的方法是把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来比较其运动的快慢,按此方法学生往往得出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粗糙的纸上更快的相反结论。经过分析原因和反复改进实验,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观察蚯蚓"实验,要求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实验进行了两处改进和两个补充。实验改进之一是利用同心圆判断蚯蚓位移的大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观察蚯蚓运动时,多条蚯蚓会朝不同的方向运动,在一段时间内,用卡尺测量位移很不方便。于是笔者事先在电脑上绘好同心圆,用A3幅面水粉画纸打印,制作好的同心圆可以放在玻璃板上或玻璃板下,形成粗糙与光滑的对照,能够很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教学中,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可边做实验进行演示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在讲述蚯蚓外部形态时,我让学生分清蚯蚓的前后端、背腹面、口、肛门、体节及环带后,便引导他们作刚毛、运动、呼吸、应激性等方面的观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1 观察刚毛.选用小号玻璃皿,把洗净的蚯蚓浸泡在酒精溶液中麻醉,待蚯蚓全身松弛后取出,用清水洗净,然后用解剖刀切取部分体节和环带,分别制成临时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体节和环带边缘.结果发现体节上有许多刚毛,而环带上则光滑无刚毛.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很快掌握了刚毛在体壁上的分布情况及形态,增强了记忆力.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取硬质玻管或无底的坏试管一支(玻管的长度略大于烧杯高度),大的滤纸一张在中间挖一个玻管口径大小的孔,套在上述硬质玻管或坏试管的一端,粘牢,做成一只上部巾纸组成、下端由玻管组成的漏斗,把白铁片弯成三个阶梯.二.实验装置图:三.实验过程:点燃三支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三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人大烧杯中,然后再把特制的漏斗放入烧杯,向漏斗里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蜡烛先后熄灭的现象.四.实验时的注意点:1.纸漏斗下端管口应靠着杯壁放下,末端试管口接近杯底,随着二氧化碳的倒人,将漏斗慢…  相似文献   

6.
<正>例1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其原因是什么?解析蚯蚓靠身体的收缩和伸长来完成运动,为了防止在原地伸缩,蚯蚓身体前后端的刚毛协调地打入土壤中,增大摩擦力,使蚯蚓能在土壤中快速移动。而在玻璃板上,刚毛无法打入玻璃中,因此无法增  相似文献   

7.
正"观察蚯蚓"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节中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其中包括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刚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和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蚯蚓的刚毛,笔者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用简单的装置观察到蚯蚓的刚毛。笔者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个"DIY微距手机当单反相机"的图片,笔者于是就思考这个微距手机能不能观察到蚯蚓的刚毛。通过探索,笔者发现该装置能有效观察到蚯蚓的刚毛及其他  相似文献   

8.
蚯蚓运动时是前端先移动,还是后端先移动 ?蚯蚓身体的各部位对刺激的反应是否一样 ?在一些教参书中的描述各有不同。本人通过实验观察,有如下发现。   a.观察蚯蚓的运动。要观察蚯蚓的哪一端先移动,先要区别蚯蚓的前、后端。有环带的一端是前端,前端的口经常张开,这也是很明显的。蚯蚓在自然状态下的运动多数是向前运动。运动时,前端先伸长,然后由前向后逐节收缩,即身体的前端先移动,然后带动身体的后端移动。当我们用浸过醋的棉签放在蚯蚓前端附近,封锁它前进的方向时,它的前端收缩,然后后端伸长,这时蚯蚓身体的中部没有移…  相似文献   

9.
新编初中《生物》“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要求把蚯蚓先后放在粗糙的纸板和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进行测量。因为把同一条蚯蚓先放在粗糙的纸板上,蠕动3分钟,蚯蚓克服阻力消耗能量疲劳了,由于  相似文献   

10.
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柔软,圆而长,环节上有刚毛,生活在较湿润的土壤中。蚯蚓最初引起我的关注是夏天妈妈带回来钓鱼用的红蚯蚓。 妈妈将蚯蚓放在一个盛有湿土的木盒中后,把木盒放到冰箱中的冷藏层内。妈妈告诉我,因为天气太热,温度高,当土温达35℃以上,蚯蚓就有热死的危险,而放入冰箱的冷藏层,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实验教材上的方法是把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来比较其运动的快慢,然而按照该方法学生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为此,笔者做如下改进。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其中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一个操作负责人组长的责任是负责统筹整个组的实验,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实验中的数据统计、设计表格等,发言人的职责是进行实验交流,操作负责人的职责是保证实  相似文献   

12.
学习《动物与环境》一课,同学们根据自己带来的东西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有: 1.(与书本同)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围成同心圆,把蚯蚓放在中间,观察它往哪里爬。 2.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分别放在正方形纸的四个角,把蚯蚓放在纸的中央,看蚯蚓往哪儿爬。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十六个小组,四个小组做图(1)实验;三  相似文献   

13.
一、蚯蚓运动方式的观察蚯蚓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与土壤钻穴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其运动方式也很特殊,借助刚毛的帮助,蚯蚓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伸缩性蠕动。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对环节动物的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蚯蚓的运动方式作了初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缘起市教研室提供的一道训练选择题中有这样两个选项:洒上氯化钠的酒精灯焰放在肥皂薄膜前:C.在灯的同侧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D.在膜的另一侧也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选项C当然是正确的,选项D却让众多师生颇感困惑,各道其是,争论不休.因为教科书上明确指出:“在酒精灯火焰里洒上一些氯化钠,使火焰发出黄光.把酒精灯放在金属丝圈上的肥皂薄膜前,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火焰的反射像,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因为从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反射回来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的结果.所以教师分析这一现象时,在强…  相似文献   

15.
当解物体在可动斜面上运动的一类力学问题时,各物理量分量的大小取决于哪个角度,亦即运动方向与斜面倾角间关系的选取常令人感到难以确定,这也常是导出错误结果的根源.如有一道这样的题:题目把质量为M、高为H的三角形大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再把另一质量为m图...  相似文献   

16.
丁达尔现象的实验改进合肥工业大学附中(230009)赵丰在一张厚挂历纸上刻两个5×20mm长方形通光楷口(切口一定要整齐,光滑).将其放在投影仪上,再把盛FcCI3溶液和Fe(OH)3溶胶的小烧杯分别置于槽口之上,并使长方形的长边与学生的视线平行.开...  相似文献   

17.
2010年高考海南卷第5题:如图1,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和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我校采用“半活体”蚯蚓给学生解剖 ,效果较理想。所谓“半活体”蚯蚓 ,是指已被快速处死 ,但其肠壁肌肉暂时还活着的蚯蚓。解剖时 ,虫体不会挣扎 ,体壁很易剪开 ,而消化道被手术剪触及时却会自动“避让” ,一般不会被无意剪破。“半活体”蚯蚓的制备 ,要求即用即备。其方法是 ,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先观察活体蚯蚓 ,包括观察其运动 ,识别其前后、背腹及环带 ,触摸体会其刚毛等。然后让学生把蚯蚓投入盛有 70 %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淹没。约一分钟后 ,见蚯蚓不再活动 ,即可取出解剖。刚解剖时个别蚯蚓偶尔还会动一下 ,但力量不大 ,不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1教学背景和教材分析"蚯蚓"为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从蚯蚓的体色、体形、运动和对湿度的反应入手,让学生合力探究蚯蚓对土壤生活的适应性,仔细观察实验探究过程,描述实验探究现象,得出实验结论。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自主观察蚯蚓的体色、体形和环带,辨析蚯蚓的前、后端、体毛和刚毛,了解蚯蚓的运动和对  相似文献   

20.
据载,曾有一个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这是一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蚯蚓。上课了,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顿时乱做一团,不时有孩子们惊恐的尖叫。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一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有的学生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予鼓励。一个学生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又一个学生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到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