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采用波卡西堆肥法处理厨余垃圾,将化肥、堆肥与原土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三种土壤作为培植基质,分别对照种植小白菜和飘儿白进行培植试验,研究厨余堆肥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堆肥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速效磷高于普通尿素土和原土,有利于植物生长,且堆肥土p H低于普通尿素土;(2)堆肥培植后的土壤性质变化不同于另外两种土壤,其堆肥土的有机质含量会升高;(3)堆肥土所培植物更具生长优势,植株大小、叶宽等总体优于其他土壤.结论:厨余垃圾堆肥可以优化土壤,提高可回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江苏省三个典型区域的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转运量及物理组成,估算出全省农村厨余垃圾产生量,发现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后焚烧处理,存在渗滤液、二次污染、转运及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对比了厌氧发酵、好氧堆肥、饲料化三种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主要运行参数、经济成本及适宜场景等特点,提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结合地方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农业结构、运行维护水平等关键因素,选择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够设计、实施可行的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其中设置的一项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土壤中落叶的分解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分析能力。本文用同一实验课题,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规范答题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高中生物学沪教版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主,整合“细胞的观察和测量”“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探究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条件”“微生物的接种及其抑菌实验”等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围绕着“垃圾分类”的社会情境设计实验整合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从本质上认识湿垃圾,帮助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堆肥中铅、铬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王水-高氯酸消解垃圾堆肥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遵义市垃圾堆肥中铅、铬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遵义市垃圾堆肥中铅含量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而铬的含量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高.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回收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宁海县8个生活垃圾转运站的采样,分析了宁海县生活垃圾成分,依据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且以厨余为主的特点,结合宁海县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缺乏等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研究了生活垃圾处置的填埋法、堆肥法以及焚烧法的条件以及优缺点,提出了宁海县生活垃圾处置应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方法,应在扩建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同时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相似文献   

7.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遵义欣环垃圾公司生产的垃圾堆肥中铜、铁、锰、铅、铬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选择性较好,线性范围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4-0.9997,该垃圾堆肥显碱性且重金属的含量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8.
化石  严潇 《少年科学》2014,(12):30-31
<正>妈妈养了很多花,为此还设置了一个蚯蚓堆肥箱,利用蚯蚓把食品等有机废物转化为营养丰富的土壤。蚯蚓是动物界中的大胃王,一般不管扔什么厨余垃圾下去,它们都能吃光光。可是,有一次我顺手把吃剩下的橘子皮全放进了堆肥箱,第二天早上起来,竟然发现蚯蚓全爬出堆肥箱,在外面死了一地!难道橘子皮对于蚯蚓来说是毒药吗?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实验。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例,通过对教材实验的拓展设计,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拓展实验的再操作,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助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蚯蚓堆肥对餐厨垃圾的肥料化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各个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蚯蚓堆肥实验,将蚯蚓分解餐厨垃圾产生的蚯蚓粪作为基质进行绿豆种植实验。对比清水环境、普通土环境和餐厨垃圾粉末环境种豆实验结果表明,蚯蚓粪环境种植绿豆,芽苗长势最好,证实蚓粪中确实含有大量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营养物质。通过蚯蚓堆肥对餐厨垃圾的肥料化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评估实验,为城市餐厨垃圾处理找到一种更为生态环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蚯蚓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有机物的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蚯蚓堆肥技术是利用蚯蚓与微生物的作用将废弃的有机物转化为有益的腐殖质.作者介绍了蚯蚓堆肥与普通堆肥的区别及蚯蚓堆肥的成份.在有机废物处理中,用蚯蚓堆肥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造纸厂污泥、禽畜粪及农业废弃物等.堆肥产物可作为土壤改良剂、优质肥料等,分离出来的蚯蚓可作饲料.因此蚯蚓堆肥将废弃的有机物转化为有益的肥料,达到了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具有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观察蜗牛     
王春燕 《科学教育》2006,12(3):51-53
二期课改新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科学探究要求是:初中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各要素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任由学生随意探究,而是应该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向,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以“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动手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如我在上生物课“叶的结构”和“微生物”这两堂课时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总觉得我的这一做法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含量高,导致初始含水量高,从而带来填埋场渗滤液水位高、堆体稳定性低、填埋气难以收集以及焚烧厂焚烧热值低、能耗大等问题。研究降解时间和上覆应力对高厨余垃圾持水量的影响,提出快速降低高厨余垃圾的持水量的方法,大幅减小进场(厂)垃圾的含水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创新点:1.获得高厨余垃圾的持水量随降解时间和上覆应力的变化规律;2.建立考虑时间和应力作用的垃圾持水量预测模型。方法:1.通过开展试验,分析高厨余垃圾的持水量随降解时间和上覆应力的变化(图3和5);2.基于试验结果,分析持水量变化机理(图7),并建立持水量预测模型(公式6);3.通过对比分析多种脱水方案的计算结果,提出高厨余垃圾堆体的快速脱水方法(图13)。结论:1.高厨余垃圾的持水量随降解时间呈复合指数形式下降,随应力的对数线性下降;2.降解作用能够降低胞内水并增大孔隙水持有量,应力作用则同时降低胞内水和孔隙水持有量;3.持水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工程案例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并进一步提出了采取加速降解和增大应力相联合的措施以实现高厨余垃圾快速脱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明确提出,在中学的科学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实现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与方法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从实验教学的角度看,物理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跟科学探究一样,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在发展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中,以“如何利用微生物降解秸秆”为问题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课外探究、实验求证、再生问题、转换思路等教学方式,针对土壤选择、选择培养的目的、鉴别培养基成分、纤维素分解菌与纤维素酶分解效果等问题,开展项目式的课堂合作探究,提出无污染降解秸秆的方案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氛围,培养探究意识、探究思维、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探索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实验方法,也是物理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方式。对物理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其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和科学探索,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使用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探索思维的兴趣与意识1.引发思考,突出实验趣味性。一个好的实验,不但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无论教材中配套的实验还是改进实验,都能为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学习化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更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细化为七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各地的中考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题一般涉及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涉及的物理情境一般都不是课本实验的重现,而是要求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如果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就截然不同;而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对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