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判断出下一个物体。让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各种颜色不同的图形。教学过程:一、玩中导入,确定目标师:今天陈老师想带你们去数学乐园里玩一玩,愿意去吗?生:愿意。师:数…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1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优化的过程。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循环对于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1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88~89页"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律。2.运用规律的特性,进行正确、合理的推理,体会运用规律的价值。3.初步渗透"符号化"意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规律图"感悟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循环对于环境的作用。
  一、换座位构建循环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换过座位吗?你们是怎么换的?生:可以从第一个同学开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以及试一试、练一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教学目标】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组合,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5.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相似文献   

17.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义初中《几何》第三册。【教学目标】1.随着对图形的演化的研究,使学生对圆幂定理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整体掌握,从而能灵活应用;2.让学生学会联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探索和发现的能力;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发现一般规律:PA·PB=|d2-R2|。【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法。【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及《几何画板》工具。教学过程1.【问题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教学目标】1.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的基础上,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在学习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培养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页~89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排列规律确定下一个物体。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  相似文献   

20.
张晶 《黑龙江教育》2013,(Z2):35-3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