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笔者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学校体育通过课余运动训练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体育发展规律的。因此,当前要确立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竞技体育应采取的有关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略论竞技体育人才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我国优秀运动队和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进行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座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与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完善我国体育人才交流制度和冬季运动项目的人才交流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我国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及业余体校等单位的教练员、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 ;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类型、形式以及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俊逸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95-195,197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体教融合"的今天,探究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据此,本研究分别从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3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促进我国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各种矛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李鹏同志在第六届全运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体育是强国强民的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积极因素,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事业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属于竞技体育范畴,同时又是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基地,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竞技体育"奥运金牌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描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开展的状况,分析高校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竞技体育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13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获奖项目与国家的分布,镜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认为: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不足,优势项目缺乏国际性,特色项目全球推广乏力,现有的竞技体育体制束缚了主流项目的普及是我国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主要障碍。提高竞技体育软实力和发展青少年体育是走向竞技体育强国的坚强基石,应探索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增强国际体育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从总结改革开放30 a学校体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入手,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转型"的瓶颈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形势和转变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问题。建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第三极"为支撑,以商业合作为纽带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俱乐部形式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体制目前所处的困境及向竞技俱乐部体制转化的可行性做了相应研究。认为以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是可行的。可以借鉴体育职业化的一些做法,将学校独资或学校与企业合资成立的竞技俱乐部,建成集科研、训练、学习、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体,在培养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同时,也可为学校和企业创造其他方面的财富。应尽量为新的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诸如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大胆改革竞赛体制等。改革后的高校竞技体育俱乐部,具有比原高水平运动队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对我国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共有约20000名专业运动员;体育运动学校共199所,在校运动班学生55818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共1782所,在训学生185184人。三线比例为1:2.8:9.3,基本呈现宝塔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规模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存在脱节。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基层体育学校只有55.4%的实现了体教结合,还有44.6%未实现体教结合。
  而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全国各地推行体育特色学校,并准备逐步在普通学校设立体育特长班,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旨在通过教育系统来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举办各类体育项目训练营,邀请各国专家执教等方式,无疑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的体育强国之道,建议: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队伍文化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关系;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体育总局决定从2004年起,以四年一届奥运会为周期,在全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中开展《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从认定办法和认定条件可知,这次认定工作,更加突出了备战奥运,扩展了参评层面,简化了指标体系,注重了培养效益,加大了扶持力度。这是新世纪贯彻我国竞技体育工作战略部署、促进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新举措。随着认定工作的开展,必将为我国竞技体育打好基础、优化质量、创新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祝愿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以全方位提升体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优秀奥林匹克后备人才的实绩,来争得《基地》认定工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主办和本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演,令国人完全沉醉于竞技体育的欢呼胜利之中,各种名目的奖金飞向奥运金牌得主。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振奋民族性的扬其国威性,而受到世人注目。特别是随着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的展开,竞技体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似乎尚显得有些不起眼了。因此,进一步探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引导人们的认识,无疑有助于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学校体育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分析,提出学校体育要依靠自身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第27届奥运会的全面分析,以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作为参照,结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高校竞技体育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下位概念,既属于学校体育结构体系中一个分支,也是竞技体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性特征。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良性互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如发展目标定位、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途径、训练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隐性冲突。对产生隐性冲突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据这一战略总目标,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伟大号召。高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又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李鹏同志指出:“为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学校也应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我们要很好  相似文献   

18.
十余年前,即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体育界曾发生过一场辩论。围绕着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分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派意见认为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育即身体教育、体质教育,而竞技体育属于文化,与杂技、杂耍、舞蹈同宗,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竞技体育不得进入学校,干扰体育。而另一派的观点则认为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不应排斥竞技体育。这场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指导思想、举国体制、政策导向、学校竞技体育自身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阐述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指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及运动员队伍建设、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协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应以高校为龙头,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定。其要素主要包含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文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得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应以人文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调整和促进竞技体育结构,优化发展学校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