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国家对环保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电子科技大学将传统环境学科与该校优势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确立了建设数字环保特色型环境工程专业的改革目标。本文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环保特色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思路、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以及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介绍了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和固体废弃物教学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的过程管理以及特色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特色涉农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相关产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打破已有专业界限和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带动新农科建设。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以烟草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深度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特点,增设了多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类课程,并具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为特色涉农专业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师的学科意识和团队精神、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多方面探讨研究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环境工程专业"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通过本精品课程的建设,扩大<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课程特色.同时,提高学院的学科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5.
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矿业领域的重污染现状,依据中南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建设规律,探索了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阐述了我校开展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重点探析了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特色的凝练,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同时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凝练特色,强化优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学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以跨学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促进学科之间深层次、多元化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均衡发展且富有特色的跨学科体系,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基于对跨学科发展的历史梳理,及其专业设置的内外交互逻辑,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制度和文化障碍,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跨学科理论建设和研究协调、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优化,是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地方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具有地方性、行业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结合环境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特色专业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如何借助理工科优势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组织模式的维度和特征构建D-F模型,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理工科高校构建特色鲜明、文理交叉的学科体系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理工院校发展建设金融学专业起步比一些专业性和综合性院校要晚,为此理工院校一方面充分继承理工科专业建设的理念,借鉴理工科专业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向早已建立相关专业且发展较好的院校学习和借鉴专业构建的方法和经验,并从新建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等方面构思金融学专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拓宽口往、打好数学基础、通才教育的原则;在办学上应与国际接轨,注意未来IT行业最有前景的两大方向——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分析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验,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提出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夯实共性工程能力的前提下,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而培育出能够解决我国新时代农业环境问题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跨学科实践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期望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对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分析了地方院校土木类专业建设新工科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跨学科知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追踪行业新发展技术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力度不够。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思路和主要措施,即重构人才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加大国际化能力培养和建设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师资队伍。研究结果对土木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应重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岗位需求、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内容。给排水专业通过加强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学科目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多元考核方式等探究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目标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实现专业建设由传统工科向新工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模式和评价机制等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需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文章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在机械类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机械、材料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项目驱动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双师型队伍和以“产出导向”的合理评价机制,这对其他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探讨了作为地方院校如何开展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以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理工学院为例探讨了如何结合地方特点来建设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对各方面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