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力 《中国科技信息》2006,(22):244-245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培养这类人才呢?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处于重要地位,文化素质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焊接技术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加工手段,对焊工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及数量要求也随之增高。随着我国现代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运输、锅炉压力容器及热动力设备、电子电工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现有焊工的素质与数量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特别是具有资格认证的焊接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当代工业产业进步的主要阻力。结合具有相应资格认证的焊接高技能人才教学与培养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培训国际焊接技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物流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使国内与国际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我国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物流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善物流教育多层次体系的需要,也是满足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高职教育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型、应用型、岗位操作型物流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素清  张麟 《软科学》1995,9(1):55-57,61
基础研究要重视人才推陈出新四川联合大学王素清,张麟新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基础性研究是国家要“稳住一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础性研究的使命是认识末知世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作为新技术、新发明先导的基础性研究肩负着发展科学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任务。处理好基础性研究创新与服务于国家目标两者间关系是人们所关注的课题。(-)基础性研究首先要服务于国家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干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在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6.
周洁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X):186-186,39
从物流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使国内与国际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我国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物流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善物流教育多层次体系的需要,也是满足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高职教育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型、应用型、岗位操作型物流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和装备的开放型实验室。它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为顺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促进在高技术领域内的探索,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储备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提升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必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出台各种措施,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引言 农业科学基础研究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基础研究发展的时代特征,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发展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对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依托,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可以使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从选题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通过与卡特比勒公司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地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苏中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苏中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苏中区域经济分布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且影响面广,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满足人们需要,也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只有全面贯彻并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当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朱媛媛 《科教文汇》2012,(13):15-16
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行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台湾技职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师资优质合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对于解决我省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德国、日本、台湾省、中国香港的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生产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过程,讨论了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共性问题:生产实习单位的选择和确定、生产实习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学生的实习收获。生产实习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在发展科技文化方面,承担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农业高等院校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适应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为使我国农业生产在下一个世纪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科学研究的纵深配置,充分重视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战略作用,使农业基础性研究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跃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12-16,22
利用熊彼特创新理论证明了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企业能力动态演化,进而得出新兴技术演化对企业能力演化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检验了新兴技术演化作用下的企业能力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是新兴技术演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新兴技术的演化最终促进的是企业静态能力的提升,但动态能力在对静态能力进行重构和整合、满足新兴技术对企业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职高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理论研究,还需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把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高级技术人才,而职高教育则顺应了这一潮流;二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的一个好的形式,也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般高等院校介于重点高等院校与高等专科院校之间,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除具有学科众多、人才济济、基础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等特点之外,一般院校还有如下几个特点。1.新建性。建国之后,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数量发展较快。如上海在1958年到1960年新建全日制高校7所:上海科大、上海工大、上海机院、上海海运  相似文献   

20.
基础性专利是一个新概念,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学术界做出回答。利用几个经典案例归纳和回答了基础性专利"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基本问题,认为它是来源于基础研究,形成于技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发明的专利化存在形式。最后鉴于基础性专利所蕴含的丰富的政策含义,提出了面向基础性专利培育的政策设计构想,以基础性专利的形成带动各项资源要素的配合,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