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旗人作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塑造的侠女十三妹是一个代表性形象,她体现了男性作家赋予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男性作家对女性的肯定。虽然在社会大背景和男性话语权威的影响下,这种萌生不久的女性意识最终消解于传统的婚姻家庭中,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以她的独特性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26):33-35
《儿女英雄传》是文康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著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采用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的复句理论,旨在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说明性因果复句的主要结构模式和特殊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1.陈寅恪著述中所见《儿女英雄传》事例《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清同治  相似文献   

5.
文康作为封建末世的八旗世家子弟,历练了家世的盛衰变化,在凄凉晚境中写下生平巨著《儿女英雄传》,以他特有的对末世的心灵感受,在作品中再现了八旗子弟对生活的狂热追求和理想志向,可惜,文康是“生于末世运偏肖”,《儿女英雄传》中绚丽多彩的喜剧结局只能在美梦中“一晌贪欢”,最终逃不过末运偏肖的破灭。只能成为一曲封建末世的挽歌。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簪缨世家的晚清满族作者文康著有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名世。该书多次再版,并于1991年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之一出版发行。文康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未有详尽资料。是书现存马从善作于光绪戊寅年间(1878)的序文,署“雍正阏逢摄提格(十二年)上已后十日观鉴我斋甫”“序”,及“乾隆甲寅(五十九年)暮春望前三日东海吾了翁识”“弁言”(后两序系文康化名撰)共三篇。《儿女英雄传》中的一些议论和序文,明确揭示了文康写作的契机、指导思想和侠义公案等题材长篇章回小说创作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被称作"一部融侠义爱情于一体的北京口语教科书"。其语言呈现出过渡期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分析文本,对"等"字进行了穷尽式搜索,重点探究"等"字的使用情况,以显示该书语言运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出生于簪缨世家的晚清满族作者文康著有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名世.该书多次再版,并于1991年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之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视角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有利于铺陈多条线索和全景鸟瞰的全知视角,同时也成功地使用了限制视角的穿插转换和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灵活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1.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诉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护少数民族诉权的重要条件。而少数民族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的落实,则直接保护了少数民族的诉权,加强对少数民族诉权的保护: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司法队伍的建设;第三,进一步落实诉讼法的规定;第四,提高少数民族自身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意识"的专一性和"宗教意识"的排他性是影响区域稳定的重要因素。培育和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并以"公民意识"统摄民族宗教意识,对于提高和强化新疆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正确定位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夯实中国共产党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4.
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的颜色有着其特有的基调,其基调的颜色透视和蕴涵了彝族撒尼人的等级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文化特点、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撒尼人的黑白宇宙观和阴阳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一、强化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的意识;二、深入挖掘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民族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白鹿原》颠覆了以往小说写历史的"元历史"理念,实践起一种"第三种真实"的史诗品格,其文化历史感的把握比较到位,然而其人物历史感的形塑却留有很多"空洞化"意识缺位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为树立法治思维理念,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法运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自治地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新成就,体现为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重建民族地区生态新文明,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进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新进程,体现为坚持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支格阿龙”是彝族神话中的英雄偶像,其神话传说广泛流传于滇、川、黔、桂彝族地区.该神话主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彝族母系社会末和父系社会初的意识、婚姻形态及其信仰.支格阿龙所处时代虽仍是母系社会,但父系社会的意识已开始崛起.某种意义上,支格阿龙正是这时期男人们为了建立父系社会的需要,并集男性力量与生殖力于一体而树立起来的一位英雄偶像.当然,支格阿龙最终的死也昭示了母系社会对其衰落命运的激烈抵御与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