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核密度分析、巴雷托截取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规模结构上,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而配比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且极不平衡;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东部区域较多;在集聚特征上,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主要集聚在京津翼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比较分散;在空间竞技实力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南弱北强”的特征;影响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高校招生条件、本科院校数量、经济发展实力和体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依据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分别归类为棚户区型与城中村型、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揭示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棚户区型、城中村型和单一汉族型的贫困住区在市区层面均呈凝聚型分布,而多民族型贫困住区呈分散型分布。2)4类贫困住区都存在1个高密度区(带)和1个次高密度区;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还各存在1个较高密度区,但核密度最高值差异较大。3)在城市基础地理要素黄河、洪道和铁路两侧,不同类型贫困住区的数量与比重不同,亲疏关系差异较大。4)微观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格局和民族文化,宏观上的产业发展政策、住房供应体制和城市规划是影响贫困住区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中部地区514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处理,并探究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簇状聚集分布,并形成了4个高密度聚集区,分别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西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山西临汾市、晋中市和河南焦作市。此外,还形成了3个次密度聚集区,分别是山西运城市、晋城市;河南濮阳市、周口市;安徽宣城市、黄山市。研究认为: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主要受地理因素、民族文化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呈现出傍河聚集、平原较多、少数民族聚集区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较多的特点。旨在为中部乃至全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05和2012年南京城区小学的空间位置与在校生数量,利用基尼系数、Wolfson极化指数、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揭示学校体系视角下在校生规模分布的结构与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显示:学校平均规模呈增大趋势;学校规模结构两极分化程度呈“U”型变动,且具圈层分异特征;学校规模分布空间格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布局结构由“单核团块状”向“多核散点状”转化。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演化的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校际生源配置自组织机制的驱动下,空间区位、学校质量、基础规模和学校撤并等因素共同推动学校规模演化;学校质量因素对学校规模的影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研究选取江苏省41场马拉松认证赛事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马拉松认证赛事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江苏省马拉松认证赛事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②不同类型马拉松认证赛事中,半程马拉松认证赛事集聚程度高,全程马拉松、16 km、10 km和5 km马拉松认证赛事布局分散;③经济基础、教育程度、景点资源和产业发展是影响特马拉松认证赛事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以云南昭通103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为例,借助ArcGIS10.7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昭通市红色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甄别形成该格局的影响因素,探索红色旅游未来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昭通市红色资源点整体呈聚集状态。(2)在县级尺度上呈“U型”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分布密度“东密西疏”,且具有空间相关性。(3)昭通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格局主要由历史文化、人口密度、人均GDP、路网密度、景区景点等人文因素与水系、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作用产生。(3)基于各县区空间分布格局,提出中心带动外围、跨区联动开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主导参与等四种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山地城镇教育设施网络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时段教育设施协作网络模型,计算其强度分布、网络密度、节点强度、网络腹地等指标,反映网络整体性、层级性、核心设施职能结构。结果表明:1)网络整体空间格局由“一核多翼”向“多核多翼”演变;2)不同层级教育设施呈现出“整体破碎-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核心设施职能分为“结对帮扶型”和“集团核心型”,“结对帮扶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较小,而“集团核心型”设施网络腹地受空间距离制约显著。基于此,结合区位、政策、设施功能等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提炼设施空间格局演变模式,并对规划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去哪儿网获取高档酒店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00年前、2000-2010年和2010年后3个时期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新增高档酒店分布重心北移。2)2000年前高档酒店呈现围绕商圈扩张的特点,形成3个主要的高档酒店空间分布集聚区;2000-2010年新增高档酒店的扩张呈现围绕商圈、交通枢纽和文化体育设施扩张的特点;2010年后新增高档酒店场所主要围绕商圈和交通枢纽扩张。3)2000年以前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离散性分布特征,2000年以后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愈加明显的集聚性分布特征。4)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等级的酒店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摘要: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为丰富其保护和传承路径,揭示其空间分布及成因,主要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别开展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景区(点))要素、“线”(主要公路(国道)、铁路)要素、“点”“线”二要素综合与我国445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相交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相交结果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共同表现为“四簇多点”且东中部多、西部少;“四簇”地区为京津、河南、沪浙、广东;“多点”地区为山东、福建、湖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青海、宁夏;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因素、民族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确立制度因素、自身属性因素、历史为主的其他因素相关。研究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3—2021年中国体育培训企业数据,采用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与多尺度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①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上升趋势较明显,但各年度增长幅度差距显著,2020—2021年为“井喷式”增长阶段。②体育培训企业表现出显著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聚集强度随企业注册资本的提高而降低。③体育培训企业整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分布格局,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带,“沪—苏—浙—皖”“粤—闽—赣”是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带。④在地带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表现出东部最高、中西部明显偏低的“层级化”分布特征,南北方、沿海与内陆企业数量占比约8∶2和7∶3。⑤在省域尺度下,广东、江苏、浙江及北京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超过60%,企业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连片分布于东南半壁,西北半壁多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⑥在市域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问题更突出,企业的集中分布点呈现明显散发状态,主要零星散落于江浙沪地区,西北半壁的集中分布点极少。⑦在地带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的影响,而在省域和市域尺度下受经济实力、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我国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较单因子均表现出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多元回归、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5年新疆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新疆县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年均增加0.89个百分点,其中40.96%的县(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幅度介于0~0.5%之间;2)新疆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有较大变化,从2000年以初期城镇化为主的面状分布转向2015年以初期、中期城镇化为主的集中-交错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地理区位等对新疆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存在较显著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的转变是驱动新疆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子,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政策措施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作用有所减弱,目前城镇化发展主要受到就业能力、收入水平、人口集聚和公共基础服务等多因子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基于筛选出的217处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点位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来探讨景区在云南省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类型总体上为集聚型,州市尺度上均匀型占大多数;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东部整体集中,西部分散集中”的特征,密度差异较大;景区有着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对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采取强化旅游地质资源区域特色、加强多元化旅游地质资源的产品开发、加快区域地质旅游品牌建设等措施,以促进云南省地质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后冬奥时期分区精准引导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布局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教育部官方公布的2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空间分布的核心驱动因素及其作用类型与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2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空间上呈高聚集型分布,其分布密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2)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体育教育经费和冰雪场地数量是影响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的核心驱动因子,其作用方向及强度在不同区位存在差异。4个核心驱动因子间两两交互作用后增效形成了当前中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空间格局。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多区协同发展;立足优势功能,分区精准施策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综合测算的基础上,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就省域竞技体育发展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竞技体育发展可提升创新创业的效果,但这一促进作用存在省域空间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较高,东部和中部地区次之。影响系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高地”和“洼地”,其中“高地”涵盖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域,其竞技体育发展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较强;“洼地”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苏等省域,其竞技体育发展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较弱。应注重挖掘发挥西部省域竞技体育的促进作用及优势,充分认识省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公平竞争的竞技体育发展环境,以竞技体育发展带动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6.
基于百度指数,集成网络联系强度、网络复杂性、Circos弦图等研究方法,尝试基于个体搜索行动对实体地理空间与虚拟信息空间进行跨尺度认知,在反身性视角下诠释长三角信息流空间建构,对长三角信息流空间网络韧性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节点等级性与密度集聚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信息流空间具有较高的网络韧性,总体呈现“一极多中心”格局,密度呈显著非均衡性。2)层级传输性与流向匹配性分析显示,一方面,旅游相较于房价、天气、人才政策的网络层级性更高、层级性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在长三角信息流空间中占据较高层级,其中,上海、杭州与苏州是双向信息流动的最重要节点。3)反身性视角展示了从个体行动到虚拟信息空间并反身至实体地理空间的跨尺度地理空间认知方法,网络韧性分析表明个体行动相对于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网络结构韧性是具有地域反身性的,通过反身性视角建立个体-区域的跨尺度空间关联,有助于展示个体行动变化与区域空间变化的互馈。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亚洲小车蝗的空间分布,以及在不同尺度上影响其分布的生境因子。基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敖包音高勒调查和实测的亚洲小车蝗密度与生境条件数据,获得研究区蝗虫生境适宜性评分值(S值)的空间分布图。对整个研究区的S值和相关生境变量分别进行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融合Moran's I空间自相关尺度图的尺度方差分析、小波分析、或空隙度分析,以识别其等级结构和特征尺度。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在<0.3 km、<0.7~1.0 km和<1.9 km这3个尺度域上出现斑块化分布。这是不同尺度上相关生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对蝗虫在这3个尺度域上的分布均有影响;坡度、坡向和地形湿度指数对蝗虫在中小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高程对蝗虫在中大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土壤沙粒含量、pH、有机质含量和植物叶片含氮量对蝗虫在中尺度域上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可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居民福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GIS技术,采用最小距离法及考虑地形的行进成本法,分析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乌鲁木齐公园绿地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2)2007—2017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和时间可达性均提升较大,截至2017年,93.14%的居民点能够在5 min内到达距其最近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级递减的“圈层”式分布特征,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T”字型分布特征;3)路网密度、公园绿地面积、形状指数及距居民点空间距离对公园绿地可达性决定力显著,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距居民点距离是关键因素;4)绿地布局变化是东西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提升的主要原因,道路网络改善对南北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有积极作用,且两者分别对5 min内和5~30 min可达区域的面积增加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泰森多边形法、Ripley′s K函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鄂尔多斯市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在整体上呈集群空间分布类型,各区域也均呈集群空间分布,鄂托克前旗集群性较强,伊金霍洛旗集群性较弱.各区域居民点在空间多尺度特征上存在差异,均呈"单峰"空间特征,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集聚度先增后减,鄂托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及港城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及港口城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Google Earth和Landsat遥感数据及集装箱吞吐量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8个重要港口(不包括中国港口)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相对集中指数(RCI)进行改进(引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的表征参量),评估沿线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研究发现: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面积区域化特征明显,港口面积整体呈"西部大东部小"的区域分布格局;2)港口面积变化(0.01~4.93 km2)及面积变化比例(0.01~5.07倍)分布情况均存在区域分异特征,各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港口面积变化差异较小,港口面积变化比例差异较大;3)港城关系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欧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强(2017年平均RCI约为2.98),亚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弱(2017年平均RCI约为1.51)。研究结果可为海外港口及港口城市腹地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