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红 《教育文化论坛》2012,4(3):109-115
本文通过对石门坎文化圈深入的调研与探访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石门坎文化圈的崛起与没落之事像,同时对石门坎精神: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石门坎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4.
杨曦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103-107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怎样使教育切实地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并促进社会的进步,成为当前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紧迫命题.贵州省石门坎地区的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以柏格理和朱焕章为代表的教育实践家,开创并发展了当地教育.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从中发现内源发展是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西南边陲小镇石门坎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伯格理等人采用独特的办学方针、教育模式以及管理体制,推动了石门坎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所展现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当代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伯格理来华前在英国接受的公学教育对其后来在贵州威宁石门坎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活动影响颇大,无论从创办学校、招生对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生品格塑造方面均能看到受其影响的结果.通过从分析英国公学教育基本思想入手,观察伯格理在石门坎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希望对研究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开始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由重优惠政策向重特殊政策转移。优惠性政策,也称"补偿政策",是在教育公平理论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倾斜发展政策或优先发展政策,比如加大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民族教育政策领域一直实施优惠政策。特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贵州石门坎教育实践家朱焕章参考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编写了《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他的这种教材本土化实践给石门坎教育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朱焕章在开创发展当地教育和编写教材时,把当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并结合苗族群众认知水平、生活习俗,增强群体认同意识,这些实践探索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柏格理是一位深入到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教士、教育家。他以文字布道,创办石门坎小学,首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设置科学课程,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推广平民扫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觉。他在苗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Korean and Mongol minor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erm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Korean and Mongol minorities’ language issues. Content area experts on Chinese minority education from China,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Findings include suggestions for helping to formulat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policies regarding issues related to language in Chinese minority education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This information is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ducate others in school and home settings wher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reside.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minority education knowledge rel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and empower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3.
梁聚五的一生都致力于提高苗夷民族的政治地位,在民国国家体制建设中,他多方奔走呼号,认为苗夷民族应成为一个具有合法身份地位的民族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理想才变成现实,为此他的民族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苗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后,他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恳请中央政府予以照顾。虽说这带有社会学、统筹学的观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体现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为建设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牧区处于人畜两不旺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人畜两旺”的方针,通过采取卫生保健、消灭传染病、增加牧区人口、发展畜牧业生产等举措,使得内蒙古牧区人口和畜牧业,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赢得了蒙古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奠定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为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16.
苗族传统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其生存与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安顺小新寨苗族服饰的存留现状在该地区苗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面临着生存空间受挤压、传统服饰审美观念淡化、传统女红工艺衰落及服饰本身的现代传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要突破苗族服饰传承的困境,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的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旅游功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民国中期,由于政府的重视,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成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表现为在教育政策与规章上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教育目的强调培养职业女性;教育对象平民化;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办学形式与办学类型多元化。在政府与职业教育家的努力下成人女子职业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但与此同时,在成人女子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专业设置受限、就业困难、受教育人数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Shimenkan is a remote and mountainous village i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 area traditionally populated by Miao ethnic minority. The arrival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just over 100 years ago began Shimenkan’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lliterate school-less place, to a “revered site of Miao education.” Today, Shimenkan has returned to being the worst performing part of Weining county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Miao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Miao students are coping with cultu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amidst social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re foreign culture meets local demands, little resistance to cultural education exis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tside culture is likely to be accepted in the community, and may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黄胜  代鸣  黄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77-80,91
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不长,明清时期才有学校教育的记载,而且发展缓慢。民国时期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解放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从多方面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给予支持,毛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