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再到当今时代,对自由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教育乃至整个文化传承中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自由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惟一最高目的是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教育不应该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这一思想的精神之遂在西方教育思想中一直沿袭,其影响渗透到西方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考察自由教育思想的演变历史,给我们教育对理想自由的泛化追求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娱乐篮球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杂耍式的篮球运动.由于它所表达的娱乐精神、自由精神和叛逆精神等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中国目前处于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其文化包容性为娱乐篮球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娱乐篮球本身也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中国人追求休闲娱乐与自由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在西方文化体系尤其是 19世纪英国浪漫派中形成的“自由、爱、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追求 ,“平等、自由、不费一枪一炮”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与挑战、惨案、贫困交加的 2 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冲突 ,酿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起码认识、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理解与尊重 ,没有把在剑桥式的西方文化体系中浸染而成的浪漫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则是他理想悲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武术的技击技术入手,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由技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精神文化追求,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不断追求与宣扬,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文化特质,即:以“自强不息”为终身教化的刚毅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所形成的“侠义精神”;传统哲学环境影响下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突出表现.在当下喧哗不已的表层文化争论不休时,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来深入地剖析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今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诗文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璀璨明珠,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华诗文中,充满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理想信念的坚贞,对理想人格的探寻,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从中华诗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坚定理想信念,铸造理想人格,追求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对当代学生的理想观念产生了大的影响。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学生理想观念的影响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消极认识和糊涂观念大体有以下几种:1.理想的个体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有些学生只追求个人成名,失去了社会追求的大方向,把个体利益作为实现理想的前提。不少学生把个人将来的工作条件、生活方式作为备斗的目标,于是就过分地强调择业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服从社会分工需要的观念,因而理想的个体倾向性就逐渐突出,甚至误认为这是新形势下正确的理想观。  相似文献   

10.
唐代侠风炽盛,侠意识异常浓烈,并在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其表现出的功名追求与人生享乐合而不悖的独特内容、明主情结与恩报意识中的国家、民族观念,都是对传统侠意识的发展,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侠意识,包蕴着深厚的现实内容,反映着较为深广的时代文化心理。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代文人执着、进取的用世精神,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世俗享乐的人生情趣,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心灵历程,为我们认识其复杂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体育精神的要素以及整体结构进行学理分析,旨在更加明了体育的价值以明晰体育的本体论.研究认为:精神进入体育是体育发展之必然,体育精神以追求卓越为它的发生学和逻辑学起点,实践精神和道德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并衍生出和平共生、追求卓越、公平竞争、与时俱进等次生精神,最终向着自由精神所延伸.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体育人文精神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人文精神是主动地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以“和平、友谊、自由、民主”等为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当代体育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从重视体育中人的价值和作用,分析现代体育发展中的误区,即金牌至上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功利;通过新世纪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重新认识,提倡追求健康的身体,走出体育误区,立足“以人为本”,弘扬“人文奥运”。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具有先进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重然诺、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深入论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学悖论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必须解决却永难得到答案的一系列困惑与矛盾,如语言暴力与无言之教的悖论、规训与自我创造的悖论、理想之境的描绘与苦难之境的揭示之间的悖论、功利追求与精神修养的悖论等等。教学悖论对教师的自由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教师自由实践的本质和精髓在力行,教师权力的真正体现也在力行。教师的自由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也是一种科学的政治实践。教师自由实践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师能进行原创性教学,即教师创造课堂、教师创造学生。而这一切自由实践的根本则在教师能够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5.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描述的人格理想既有凌虚蹈空的神人,也有生存于现实中的圣人,前者体现了对绝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后者则探讨了在现实生存中对自由的坚持与践履.庄子人格理想因其体现了人的自由精神而具有充分的审美价值,这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匡正世人浮泛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化人生的关键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姜夔一生在成就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努力成就艺术化人生。但是,他追求自由的理想因现实羁绊而总是失落,看似高蹈而终究不能,因而他的艺术化人生别具悲剧性,这可从怀归主题和恋情主题中窥见一斑。究其因,一是与宋学背景有关,二是与个人资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物质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与人的行为规范,理想与目标的追求,需要通过种种渠道对人进行文化与精神的教育,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体育以特有的形式,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女性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散文写作技巧上,女性作家开辟艺术新境界的理论主张得到了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演示,这是她们依托散文艺术表达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并在"散文革命"的历史印痕里镌刻下女性精神探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人文情怀”指文化中舍有的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价值现,是一种价值需求与思考.人文情怀源于古代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出诸多内涵,包括和合精神、对美的追求精神、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远大抱负,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等.思政教育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重视人文情怀的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