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里  罗能生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36-1844
 采用Ellison和Glaeser设计的产业内集聚水平系数对1986-2006年中国制造业两位数20个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动态测算,并分别从制造业整体、分行业及其地域分布三个层面对计算结果统计,分析演变趋势。研究结论更进一步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呈显著的U型变化趋势,且正处于中度向高度集聚水平迈进阶段;集聚的主导行业已由资源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在地域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集聚行业亦有明显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有向东部地区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向中西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区位商对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量化测度,通过全局自相关分析判定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因素。从城市层面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最为显著;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本身来看,除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发展特征之外,金融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并且政府行为和城市(区域)开放度对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细分为四类子行业,运用区位熵的方法测算行业整体集聚度和各子行业的集聚水平,并以浙江省2008--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计量模型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集聚和各子行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集聚明显有利于制造业结构升级,而各个子行业集聚对制造结构升级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苏李  臧日宏  田国英 《软科学》2011,25(3):84-87
借助空间集聚指数、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对2003~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集聚状况差异明显。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且明显上升,而原材料密集型和原材料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且下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绩效呈两极分化特征,中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鲜有文献从金融资源集聚的角度去探讨。本文利用2003-201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和混合广义最小二乘(Pooled EGLS)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湖南武陵山片区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同期反向变动的关系,且各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多数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成负相关,同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对知识密集型产业补贴的整体规模不断放大的背景下,针对如何避免投资不足、投资过度等现象发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解答。从政府的财政政策角度出发,将新经济地理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引入政府针对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税收及补贴政策,基于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框架推导出财政政策、RD投资水平、企业分布、劳动者收入、经济增长率等一系列均衡,从理论上研究政府政策对企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劳动力市场结构、消费者收入差异、知识密集型产业研发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对其创新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别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及对其创新的认识,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创新模式方面;从宏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述评.最后指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行业特性和城市定位对集聚分布模式的影响,分析并阐释了三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集聚分布模式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三种不同模式集聚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域间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及基础设施都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溢出、市场规模和FDI的影响系数都显著为负。相邻地区的知识溢出和市场规模都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造成了抑制作用;而对对外贸易产生了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1.
聂飞  刘海云 《软科学》2017,(3):34-37
构建包含OFDI因素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运用2003~2013年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OFDI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产值区位熵和Krugman专业化系数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分区位看,东部地区OFDI能带来资本存量和研发投入增加,制造业集聚效应更为明显;分行业看,OFDI能通过增强资本禀赋以及自主创新禀赋对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聚度及其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平均产业集聚度上升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变化却各有差异;从整体来说产业地理集聚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各行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原材料密集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具有正面作用;但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上升却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及其对技术进步作用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30个分行业的数据,从总量与增量两个层面,整合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及公共权力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有显著影响且大多为政策驱动型集聚,同时市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资的进入以及规模经济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地方保护权力制度、技术与知识的外溢则对产业集聚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可以为产业合理布局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Theil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有别于已有集聚议题研究的固定范式,本文依集聚是否存有政策趋使提出“诱导集聚”概念,构建指标衡量政府诱导集聚强度,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该指标进行了测度。进而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考察了政府诱导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源错配渠道。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区分了“自主集聚”和“诱导集聚”两种情境进行演绎,提出政府诱导集聚影响资源错配从而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实证部分则从宏观视阈和微观企业层面对理论假说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诱导集聚具有鲜明的地区异质性。一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诱导集聚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二是相比劳动错配,政府诱导集聚在资本错配程度高的地区效用较大,政府诱导集聚在资本错配程度高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更大。微观层面的论证也支持了上述结论。第二,开发区企业在降低资源错配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较非开发区企业确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比较微弱的,以及开发区企业TFP参差不齐、开发区均衡布局趋势等可能是引致政府诱导集聚整体表现负效应的原因,可见这种负向冲击可能是由政府诱导集聚在地区选址和企业选择偏向上的扭曲导致。第三,案例分析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多地配置到TFP较大的企业,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但是落后的或者TFP较低的企业存活于市场也导致中部地区亟待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第四,综合各类因素在内的园区企业集聚规模仍然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这强调了政府干预需强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密集服务业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借助RNX指数,对中美两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国际对比.在此基础上明晰中关两国的差距,并提出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稳步增强.宏观上需要实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式保护路径,保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开放和保护均衡的大环境;微观上,必须全面依托信息技术与人才,提升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创新能力,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郑耀弋  苏屹 《科研管理》2022,43(2):176-183
    将领导权力视为重要情境因素外,其直接影响组织创新的内在机理正逐渐受到关注。与以往探讨成熟企业领导权力不同,本研究聚焦创业企业家权力,并从行业类别和信息决策视角剖析了创业企业家集权对自主创新意愿的作用机制。通过获取创业板跨年度创业企业样本,运用随机效应Tobit模型和随机效应负二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家集权更能激发创业企业自主创新意愿;②识别行业要素类别发现,该集权配置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创业企业自主创新更为有效,而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创业企业中则存在负向效应;③提高跨层知识异质程度会增强企业家集权对自主创新意愿的促进作用;④行业要素类别对企业家集权与自主创新意愿的调节还依赖于跨层知识异质程度。据此提出针对创业企业创新管理实践和经济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7-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16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知识密集度、实际使用外资、工业发展程度、信息技术、人口规模、政府规模指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分行业实证研究.结果是,工业发展程度和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知识密集度对除金融业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际使用外资的影响与假设相反,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成反比;人口规模对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外的行业影响较大;政府规模只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微弱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成峰 《软科学》2008,22(3):49-52
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中国纺织产业2003~2005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产业在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产业集群程度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纺织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我国纺织产业集聚弹性是0.8823,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