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在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理清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价值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是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②,“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③,“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④。可见,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  相似文献   

2.
价值范畴属于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艺术对主体的特殊意义。我们以前习惯划分的三大块:认识意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就是指艺术能满足主体的认识需要、教育需要、审美需要而作出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认为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是浮于浅层面的“三大块”,而是潜沉于最深处的对于人性的表现,就是说,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人性。真善美的内容必映现着某种人性,否则,这样的艺术就是华而不实、外强…  相似文献   

3.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分析 1.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为。这里包含了四个要素:第一个是行为的主体,指的是加害人,在这里指公民和法人;第二是行为的客体,“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他人”在这里除了公民和法人之外,还包括国家;第三是行为的原因,是一种不法行为,包括故意或过失造成的不法行为;第四是行为的结果。行为的主体对客体造成了伤害,并要承担民事责任。一种行为是否是侵权行为要满足四个条件:①须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②加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联系;③加害本身具有违法性;④行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6.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一、享受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谓的教育价值,便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形式,哲学教学有三种模式:Ⅰ、主体(教9师)对客体(学生)的关系;Ⅱ、主体(师生)对客体(教纲一教材)的关系;Ⅲ、主体(师生)对客体(社会文化信息)的关系。第一种是一种口耳授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第二种是第一种的改进,但仍局限于技师、教纲一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第三种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把教师、学生、教纲一教材都置于广阔、丰富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这是建立在哲学的认识论基础上的能体现哲学自身本质村征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价值 价值是创造维系某种文化的人们,亦即社会的成员们共同持有的“期望性观念”(Concept On Desirability)。教学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学活动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四个基本价值。这些教学价值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价值范畴目前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出现四种观点。其一: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述,把商品价值推广为价值的一般定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其二:把物的有用性当作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第三: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16.
一、单项选择题1.语言成份按次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叫( ) ①对立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组合关系 ④聚合关系2.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张的名著是( ) ①《普通语言学教程》 ②《现代语言学教程》 ③《普通语言学纲要》 ④《普通语音学纲要》3.人类发音的共振腔是( ) ①肺部 ②喉头 ③声带 ④声道4.不同音素的差别是( ) ①音高的差别 ②音强的差别 ③音质的差别 ④音长的差别5.音位学研究的出发点在于( ) ①语音的生理属性 ②语音的物理属性 ③语音的自然属性 ④语音的社会属性6.在英语词“legs”中,词尾“S”…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属性(有用性),还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育技术价值包含很多方面,如教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关系价值论     
客体价值论与主体价值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价值哲学的发展。但是,它们却不能较好地解释价值概念、价值属性、价值载体等问题,是一种较为片面的理论。我们认为,关系价值论的提出,却能弥补客体价值论与主体价值论的不足。一、客体价值论的困惑客体价值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客体主体化的功能和属性,也就是已经纳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的客体能够满足作为主体的大多数人的一般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属性。他们认为,价值的唯一属性是客观的,价值的唯一载体也只能是客体。我们认为,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20.
“价值”范畴具有广泛的意义,它不只是经济学的范畴,也是一个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的范畴。“价值”是外界物满足社会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关系必须是双方的。外界物自身的属性成为社会人需要的价值对象,而社会人的需要则成为外界物自身属性的价值认可。这样,二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