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武术的技击技术入手,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由技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精神文化追求,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不断追求与宣扬,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文化特质,即:以“自强不息”为终身教化的刚毅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所形成的“侠义精神”;传统哲学环境影响下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突出表现.在当下喧哗不已的表层文化争论不休时,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来深入地剖析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今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侠义精神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与法治并非不兼容,侠义精神中的见义勇为、重诺守信等内容在今天的法治语境下,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法治与侠义精神在当下的中国是能够辩证统一的。有必要从侠义精神一类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以更好的推进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国武侠小说对中华武术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武术以一种英雄侠义精神为思想内核,民国武侠小说既是时代剧变之际的英雄想像,对弘扬这种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志着国家形象的各种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的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举步维艰,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分析,从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走"见贤思齐、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文化、哲学文化、社会风尚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和尚武精神文化六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立体性探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多样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武术拥有自己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特质,传统武术赛事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口述史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武术赛事文化识别的实质和传统武术赛事推广中文化识别塑造与尝试过程;其次,对域外武技赛事的文化识别进行探析;最后,明确传统武术赛事应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识别是传统武术赛事市场推广的核心,传统武术赛事推广应考虑到持久性和前瞻性,坚守传统武术赛事的文化识别就是坚守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传统武术在经历了时代变迁与发展,文化和历史的洗礼之后,依旧发展、繁衍至今,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韧性的完美体现.但中国传统武术中原本一些内在的东西正在不断地被遗忘,甚至消逝.因此,试从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入手,解读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特征,由此找到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侠义精神进行了研究。认为:侠义精神与文人思想感情的高度一致性,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旨在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的侠义行为和为国为民的侠义信条;由于近代国家内忧外患和革命需要,仁人志士将侠义精神作为救国救民之道,侠义精神也由此迎来了发扬光大的暖春。研究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特质,促进当代体育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厘清武术文化的回归传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孕育和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复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起到支持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回归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弘扬尚武精神,凝聚武术人的力量。武术文化从回归传统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文化,进而实现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胎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家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技击影响主要表现为,全胜思想催生强技待敌的慎战理念,尚守理念造就守弱处雌的防御特色,战斗精神涵育以胆为先的武勇精神,制敌策略形成扬长避短的技术风格,谋略意识构建用奇重谋的尚变传统;墨家道德思想对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塑造表现为,非攻止战理念迁移为止杀劝和的武术手德,兼爱平等意识形成了和睦友爱的传统,尚义重利取向引领了武术技击实践,墨家任侠精神丰富了武侠精神内涵。以墨家思想透视中国武术,有益于加速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激发中国武术创新的生命力,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2.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而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进行武术文化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孝悌"、传承、文武双修、"侠义"等武德伦理观及"蔡李佛"拳传授观,修炼之"法"与"术"诸方面对陈享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陈享作为"继古开今"的一代宗师,其武学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陈享的武学思想对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传统南拳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具有先进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重然诺、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深入论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性思维方式,主要包含中国"人"与"自然"的系统性、"身"与"心"的系统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系统性等系统性思维的几种方式,以期提高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