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助学贷款制度在规模、期限和利率、还款方式、担保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对我国助学贷款以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机制、贷款利率多元化、完善学生减免制度、扩大助学贷款供给方的范围和数量等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2,(11):14-15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直接向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业务。不少地区的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时,要求学校为学生担保。助学贷款既支持了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拓宽了银行的业务领域,利国利民。助学贷款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如:学生还贷意识差、还贷率低,银行风险大、影响扩展贷款规模,学校卷入担保责任等。匈牙利新近推出的学生贷款计划,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机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实行的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着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经营相矛盾;贷款主体与担保主体错位;贷款主体跟踪监控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对策:构建贷款主体跟踪监控体系;调整"五金结构";改变担保主体,实行生源地贷款。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实行的是无担保、靠信用维持的这一特征,从而产生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困境问题。从非担保机制条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先天缺陷、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还不强、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大学生的偿还能力无法真正保证等四个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反对将助学贷款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妖魔化。另外,还对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行为的实现及高等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行为实现过程中的主要职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项健全的制度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目前调整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但这些规定或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低,约束力不强.同时,在这些法律规范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补贴机制不足、担保机制缺失、还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这实际上已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运行,要使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运行,必须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家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省,助学贷款政府担保机制存在诸多优势,借鉴美国,本文提出了在江苏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政府担保机制的具体建议和对策,并指出了该机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是由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化运作的冲突、信息不对称、利率的刚性以及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可通过赋予银行一定的利率活动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设立教育发展银行、构建助学贷款担保机制以及强化银行内部的激励与监督等措施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配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助学贷款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在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银行和学生贷款人在无约束条件下、家庭担保条件下和个人信用制度约束条件下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并得出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条件下,家庭担保贷款是最有效的助学贷款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学生助学贷款方法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呢?通过近几年学生贷款工作的实际探索,我们提出如下设想:即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学生助学贷款工作中,实行学生联合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救助手段之一。由于政策方案规划不科学、政策主体利益追求不同、政策主体沟通缺乏、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和权威资源缺乏等原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梗阻现象,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效果不佳。为了消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政府应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定助学贷款法,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加强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贫困家庭于女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要求 ,我国从 1 999年开始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助学贷款计划。但是该计划却在 2 0 0 3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各大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由于居高不下的违约比率而于 2 0 0 3年 9月几乎终止了相关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 ,从而在国家助学贷款领域出现了经典意义上的“市场失灵”现象。究其根源 ,是由于我国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其目标和属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本文认为 ,要真正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两难困境 ,必须使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其公平目标和特定属性之间保持一致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入政府或准政府的担保机制 ,化解助学贷款的善意拖欠风险 ;修改贷款发放主体的市场准入规则 ,适度引入竞争因素 ;引入保证担保方式 ,强化借贷者的还贷责任、推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的历史考察与总结,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的缺陷.是由于对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准公共产品属性认识的缺失。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的现实选择是发展政策性教育担保。  相似文献   

13.
从准公共产品视角看我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贫困家庭于女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要求,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助学贷款计划。但是该计划却在2003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各大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由于居高不下的违约比率而于2003年9月几乎终止了相关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从而在国家助学贷款领域出现了经典意义上的“市场失灵”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国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其目标和属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本认为,要真正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两难困境,必须使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其公平目标和特定属性之间保持一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入政府或准政府的担保机制,化解助学贷款的善意拖欠风险;修改贷款发放主体的市场准入规则,适度引入竞争因素;引入保证担保方式,强化借贷的还贷责任、推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相似文献   

14.
李江 《教育探索》2007,(4):10-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好制度.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还有相当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未获这项资助,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要改革利益机制,实施政府担保;改革投入机制,发展公民社会;改变管理方法,引入信息技术,实现善治.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困境.  相似文献   

15.
校企订单人才培养与助学贷款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助学贷款实施中出现的还贷违约率高等问题,应双管齐下予以解决。一是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助学贷款项目,分散贷款风险;二是设法保障贷款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尝试将校企订单人才培养和助学贷款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企订单人才培养助学贷款制度",即由人才订单企业通过提供担保、利息补贴、代偿贷款等方式,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贷款援助,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步履维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还停留在用诚信、道德维系信用还款,尚未步入用信用制度、法律制度的轨道,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对恶意逃债的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助学贷款属于没有担保、没有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其运作只有建立在个人信用制度的平台上,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个人信用制度是解决助学贷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联邦教育贷款是政府提供担保、以学生预期收益为基础的信用贷款。联邦政府对大学生的贷款是一种必须偿还原贷和利息的高等教育资助形式,是联邦资助的主要形式,其偿还机制中的制度性建设非常重要,关系到助学贷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本就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作一剖析,以对我国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切入:更新观念,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制度,明确助学贷款额度在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最低比例,制定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政策,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系统,培养大学生的信贷观念和诚信意识,改变还款方式,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减免条款。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取得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实施范围的扩大和还款期限的到来,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以金融风险最为突出。提出从科学鉴定贫困生、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的诚信系统和诚信档案、转变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开设国家助学贷款课程等各个方面来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担保是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是优质的金融资产。社保基金机构拥有学生就业、薪酬、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信息,拥有与用人单位之间密切的业务联系网,拥有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地监控、跟踪学生状况及回收贷款,发挥社会评估作用,促使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的优秀人才。社保基金参与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可以大幅度降低还款违约率,使社保基金安全地保值增值,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