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前言体育运动的竞争,实质上是体育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纵观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态势,许多国家都把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人才的触角伸向学校,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网络的训练管理体系,为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业余体校已构成我国学生课余训练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支柱和摇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世界和洲际比赛中,有84%来自体校的运动员为祖国争了光。全国有各级各类业余体校2700多所,参加训练人数30万左右;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000多所,参加训练人数近260万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216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57所。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现代体育运动竞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体育后备几才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的较量,而中小学是培养强大体育后备人才的启蒙训练基地,通过课余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对未来实现和保持竞技体育强国起着长期的、全局性的作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纵观世界体育强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它肩负着双重任务:有效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1990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体育运动学校工作会议明确决定:集中两个部门的力量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体教结合”、“读训并重”,使办学目标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好这一决定,必将结束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历史,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建设体育强国所必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使体育和教育步入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已经逐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面临着"全面萎缩,部分瘫痪"的困局,如何能够破除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当前培养模式的落后根源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试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体系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制度、管理、经营、训练等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1·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职业足球俱乐部足球人才的主要来源体系是,以基层足球代表队、基层训练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为塔基,以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和重点业余体校位中层,以国家队和各省市代表队为塔尖的业余训练与专业训练层层衔接的足球后备人才“三级网络”培养训练体系。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组织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为我…  相似文献   

6.
基层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的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重要组织形式.它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加强德育、智育教育,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竞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角逐,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的较量,挖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潜力是开拓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多系列、多层次的趋势,正朝着教委共同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学校体育工作规定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受到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及学校的重视,发展迅速,各种课余体育训练形式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教委系统为主体的三级课余训练体系,成为培养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然而由于课余训练体系起步慢管理水平仍较低,特别对各级各类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和质量的评估体系仍未建立,不少评价以主观或简单的效果评价,影响不少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为了更  相似文献   

9.
我国体育传统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竞技体育走向学校,是世界诸体育强国的普遍发展趋势。没有任何一个体育强国不把培养体育人才的触角伸向学校。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舞台崛起的同时逐渐暴露出我国竞技体育后继乏人的弱点,而体育运动竞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角逐,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及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的较量。为解决我国体育人才后继乏人的矛盾,原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于1983年制定《体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笔者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学校体育通过课余运动训练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体育发展规律的。因此,当前要确立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竞技体育应采取的有关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信息动态     
北京普通学校培养 运动员的课余训练 体系初步形成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主办的“北京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自北京市开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工作以来,经过 13年的实践和探索,北京普通学校培养运动员的课余训练体系初步形成。 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自 1986年起,北京市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在普通中学进行培养运动员的试验。 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通知》,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市的试验工作,当年就成立了 16所涉及篮球、…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竞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角逐,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的较量。挖掘学校业余训练的潜力是开拓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体育竞争的规律和需要、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建立学校业余训练体系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体育政策、各级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历史习惯为建立学校业余训练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要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尚需逐步改善师资、场地器材设备,以及解决必要的经费和改革管理等问题。目前还要在招生、输送、训练、竞赛等管理问题上,进一步调整、处理好学校业余训练与体委系统训练队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着二三线多层农业余训练网络的发展,也给运动学校提出了一个必须多渠道办学,积极参与竞争的课题。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贯彻“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先导,训练为中心,输送为宗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把学校办成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育和训练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情况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4.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看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材,为体育运动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体校是二、三线队伍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材的基地,是竞技体育运动从选材、基础训练到成材的系统工程必经之路。发展至今,各学校一般具备有较先进的选材训练监测器材,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居住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李鹏同志曾指示:“为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学校也应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李铁映同志也多次指出,学校体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办法,努力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并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指示阐明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开展这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在扎扎实实加强学校群众性体育的同时,进行了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试点工作。在普及方面,重点抓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全国中学(高中阶段)已普遍实施这一标准。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正在抓紧制订。同时,在1985年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后。又在若干  相似文献   

17.
朝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坚持以“德育为首,读训并重,全面发展”以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训练、教学等学校中心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整体工作有了很大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学校是业余训练的最高层次,是业训工作的滩头阵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肩负着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进入21世纪,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如何办好体育运动学校,使其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在未来十年内为竞技体育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杭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增强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眼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前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着体育后备人才招生困难、学训问题、出路问题及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笔者多年实践认为,运用竞赛杠杆引领基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是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最科学有效的手段;更是预防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拔苗助长,真正落实国家“体教融合、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全面发展”的《教学训练大纲》目标的践行,培养更多跨项输送高素质运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