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从人力资本、失业等角度探讨过度教育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计算提出了修正建议,同时从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重新思考过度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不足和人才过剩现象同时存在,这反映出教育培养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错位,即技能错配.将技能错配分为垂直不匹配、水平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三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垂直不匹配发生率在27.80%~65.28%之间,水平不匹配发生率为50.21%,字词和数学技能不匹配的发生率分别为27.84%和28.30%.基于二元logit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探究了影响技能错配的因素,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越容易发生过度教育、字词和数学技能过度.211类高校毕业、经管类和理工农医类专业、专业不匹配的劳动力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大专学历、二本类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劳动力更容易发生专业不匹配.经检验不存在为了弥补教育质量不足而发生的过度教育,但是存在为了弥补专业技能不足而发生的过度教育.建议我国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划各专业的招生规模,根据学校类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  相似文献   

3.
过度教育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力资本、失业等角度探讨过度教育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计算提出了修正建议,同时从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重新思考过度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是过度教育问题的延伸,近几年来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对教育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的定义、测度方法、成因以及对工资收益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武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615名上班族进行了关于教育不匹配、终身学习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采用差异性分析和分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不同单位类型员工的垂直不匹配、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并针对水平匹配和水平不匹配两个不同群组,分析了垂直不匹配、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单位类型的垂直不匹配、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存在显著差异性,另外非正规学习在两个群组中对工作满意度显著负影响,在水平不匹配群组中垂直不匹配对工作满意度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6.
技能人才供需直接关系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推进,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出现匹配错位、供需偏离的结构性矛盾。在此从技能人才的供需特性出发,在分析思政教育对人才供需匹配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了思政教育视角下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探索高职教育中思政育人的载体建设,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团队,以及构建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为实现技能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晓光  姚远 《教育与经济》2021,(2):78-85,96
过度教育的动态变迁和收入轨迹是教育匹配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以往文献很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动态考察.聚焦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过度教育在动态变迁中的收入轨迹.研究发现:第一,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现象.第二,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以个人能力为代表的、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之后,发现过度教育者的确比同等教育程度的适度教育者拥有更低的收入水平.第三,不同教育匹配轨迹中的个体收入增长曲线表明,持续适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最高,持续过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水平则最低,那些摆脱过度教育的个体会实现收入的迅速增长,而陷入过度教育则收入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及其收入效应,从教育系统、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力市场出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他们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突显。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很多受教育从事了与自己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他们的教育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受教育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我国是否发生了过度教育?本由此对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工人的收入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就业匹配与毕业生工资起薪关系的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力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从无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专业匹配从显著正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控制社会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和专业匹配对起薪的负效应都减小约2%。从不同子样本来看,过度教育对高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专业匹配对低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教育不足仅对男生和非"211"院校毕业生起薪具有显著正影响,对总样本和其他子样本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工作匹配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流动行为与工作匹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能够降低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增加找到专业更匹配、满意度更高工作的机会。相比不流动和其他流动类型,多次流动对工作匹配的促进作用最大。即便同在东部、中部或西部省份就业,曾经发生跨省流动的毕业生也比不流动者找到匹配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欧盟发布了《欧盟的技能、资格和工作:实现完美匹配》调查研究报告,旨在收集欧盟劳动市场大量劳动者的技能和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匹配数据,明晰劳动者的技能如何与不断变化的工作技能需求和工作复杂性相匹配。主要包括:技能不匹配的内涵及类型;欧盟劳动者的基础能力、软技能和STEM技能的状况;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工作本位学习对消减技能不匹配的作用等。文章对该研究报告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并阐述了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实现技能匹配的相关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冲突重要根源是两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博弈,核心在于人力资本的竞争,新人力资本研究学者认为,技能而非受教育年限作为代理变量,对衡量人力资本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在介绍高端制造国际背景、内涵和现状基础上,从"技能"这一人力资本核心要素出发,提出了技能形成和技能匹配两个概念框架,并通过英、德、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围绕早期教育滞后和后期教育超前发展这一现象,探讨了制造业高端化过程中技能演化的基本逻辑。教育"相对"超前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下技能匹配的副产品,忽略了这一隐藏的逻辑,就会陷入人力资本追赶的怪圈,与高端制造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然而,工业产品竞争实力还比较弱,究其原因,在于熟练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导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比较困难。因此,高职教育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文章通过对辽宁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匹配现状的调查分析,以Kristof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补偿性组织与人的要素互动模型,提出高职教育专业人才与产业集群补偿性匹配的培养模式,即知识、技能、态度和组织特性四位一体的素质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技能不匹配失业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在国内现有基础上吸取借鉴欧盟各成员国政策与实践经验已成当务之急。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国情条件、技能供需差异、市场摩擦等因素的复杂性与交互性,文章以技能匹配为主线,以目标群体技能需求为两翼,在政策分析中提出匹配失业者技能促进其就业或巩固从业群体劳动市场地位以降低失业风险。在经验反思中,基于国内技能不匹配失业现状与改革困境,立足失业群体推进工作本位学习等举措,强调在多元主体合作平台上为从业群体创设结构化培训路径,进一步为我国匹配技能和改善就业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15.
洪柳 《成人教育》2012,(11):76-77
理论界对过度教育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很多毕业生从事了与自己学历不匹配的工作,教育技能不能被充分利用,毕业生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教育的经济价值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当前本科、专科毕业生就业中的教育与工作匹配状况、影响因素、工资效应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超过四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教育与工作不匹配;教育与工作匹配性在两类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通本科生的匹配性明显高于高职高专生;教育与工作匹配性还受到性别、专业以及实习经历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教育与工作不匹配给两类毕业生均带来工资效应,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实际学历与工作所需学历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样本中约有57%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所需学历与自身学历相符,在剩余毕业生中,向上错配和向下错配的比例相当,不能认为存在过度教育.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等是影响学历匹配情况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专业不匹配和学历不匹配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学科结构是改善学历错配情况的有效措施.研究还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向上错配和向下错配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教育过度与收益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过度指受教育年限超出工作需要的受教育年限的现象。教育过度是许多国家的长期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教育过度对工资收入的影响虽然是积极的,但其作用小于适度教育收益,使教育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造成教育投资浪费,给受教育者带来过度教育的收益风险。较高的技能禀赋相当大地降低了过度教育风险,再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能有效地规避过度教育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介过度教育的概念,针对过度教育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我国由于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也存在过度教育与不足教育共存的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