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你知道生活中看到的物品有多重吗?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师(小结):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它们有的是用"克"作单位,有的是用"千克"作单位。(师揭题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师:要想知道你购买的物品究竟有多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材学生学习重量(质量)单位的开始,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一是克的初步认识”,二是“千克的初步认识”。与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使“克”和“千克”的概念与具体物品(如2分币和一大袋洗衣粉)的重量联系起来,使并不直观的重量概念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同时,教材比较重视利用天平或称物品的重量,帮助学生了解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傅涛  姜媛 《辽宁教育》2002,(1):112-113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  相似文献   

4.
傅涛  姜媛 《辽宁教育》2002,(2):112-113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开始以“背一背”游戏引入,通过小组内任选两名同学背一背的体验,感受有的同学轻一些,有的同学重一些,依次来揭示课题。(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郾交流汇报师:前几天,同学们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含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食盐500克大米5千克薯条85g面粉5kg生1:我调查的是食盐,每袋净含量500克。生2:我调查的是大米,每袋净含量5千克。生3:……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7~38页,千克的初步认识。(二)教材简析。对物体的重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但对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具体,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使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千克”的初步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克”的初步认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一步,它充分体现出了“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这一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四个层次:(1)接触实物,初步感知;(2)对比感知,认识进率;(3)再次感知,巩固表象;(4)结合实践,运用知识。这四个层次是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因为学生对重量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满足于直观感性认识,还要使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才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树立1千克重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教学准备:2种磅秤,2种台秤,每袋6千克重的大米4袋,塑料袋12个,学生每人带好2袋(每袋500克)物品。教学过程按以下四步进行。想一想———探索新知识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精制盐)谁会用讲台上的台秤称出这袋精制盐是多少克?(学生议论称的方法及估计盐的重量,有的说是500克,有的说是1斤……先后请3个学生上台称,并要求他们称完后,报出自己称得的结果。)师:刚才有同学说,这袋盐是1斤,不错,500克就是1斤。不过,重量单位“斤”在教材里已废…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九义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37-38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 ,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建立 1千克的重量观念 ,知道 1千克 =10 0 0克。(2 )知道用台秤称物品重量的方法 ,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发展思维。教具准备 :9个台秤 ,每组一个 ,教师一个灯片 ,每桌10克、10 0克、1千克的沙子各一袋。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 2分硬币 ,每组每人准备 2个苹果 ,4个鸡蛋 ,一包盐 ,一捆面。课前准备 :为方便学生实践 ,以实践小组的形式 ,呈“八”形小组教学。  一、引旧探新师 :(手里拿着一个天平 )这…  相似文献   

9.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2,(7):41-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千克的初步认识”,是量的计量方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了解秤有多种形状及用秤称物品的方法,称重量数额不同的物品,用不同的秤。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通过对形体相同重量不同、形体不同重量相同的两类物体掂一掂、称一称,深化学生的重量观念。4.通过“有多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重量单位观念,同时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使学生了解收…  相似文献   

10.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是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只靠观察是不能真正建立起重量观念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创新,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下面仅撷取几个片断加以介绍。片断一: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3)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其规律的过程 ,并合理清晰地描述这一规律。(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3 情感态度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起疑1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6个女同学排成一横排 ,如果要在两个女同学中站一个男同学 ,看哪些男同学速度快能站到要站…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线段)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提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吗? (2)全班交流:学生说把线拉直了就是线段. 这时如下进行教学: 师在展台上放一根线,师:这是一根线,是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吗?怎样就变成线段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台秤、1千克重的物品(水、木块、铁、毛线、苹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中,很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红领巾、三角板等物品。师:“小朋友,这些物品中有角吗?”生:“有”。师:“谁来指指看?”生:“我来,我来。”学生充满激情。可同学们通常是这样指的,如图1。  相似文献   

15.
千克的认识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学习的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0克? (通过复习旧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知(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揭示课题。 1.读出下面以“克”作单位的数据,说说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课本“力的单位”一节,突出了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出现了G=mg的公式。教学中怎样根据课本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初步研究,体会如下。一、认识难点该节内容的教学难在何处呢? 1.现本中突出了“牛顿”单位,其有利于把力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中去;有利于区别重量和质量。但由于“牛顿”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出现,学生感到抽象、陌生,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困难。2.该节中出现了g=9.8牛顿/千克,因此带来了下列问题: (1)在高中物理中g代表重力加速度,单位是米/秒~2,它的大小随地点、高度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85~86页。教学过程一、唤起经验师: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分数。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把你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第63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公益广告,仔细看,看完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乌鸦喝水”公益广告水是生命之源,像水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在科学的领域里称它为能源,结合你调查的资料,说说你对能源的认识。这些能源中,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电与我们息息相关,同学们家中是怎样使用水和电的呢?请同学们拿出调查表。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第一个表格同学们已经在家填完了,谁能说说你调查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汇报交流。2.同学们已经对自己家的水、电使用情况有了一…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记忆 1、认识计量路程远近的常用公制单位“公里(千米)”。记住1公里=1000米。 2、认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重量的常用公制单位“吨”。记住1吨=1000公斤(千克);1吨=2000斤。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对排列、组合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渗透的教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想上街买些圣诞礼物,想请同学们做个参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师:那我们就出发吧!二、实践体验感受新知情境一:猜寄存柜子的号码录相:沃尔马超市寄存处。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把物品存在几号柜子呢?提示:这个号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生1:12号。生2:21号。(师同时板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