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发展性课程观是在批判传统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且至今仍存在于现实课程活动中的观念和行为以及人与课程之时代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课程观转型的时代主题。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构筑发展性课程观的互动、共生及再造的实践机制,廓清其运演的机理,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及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明确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评价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不同课程观下的学生评价价值取向,对课程本质观、课程评价取向及其关系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学生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同时对学生评价取向在学生评价中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的课程观:倡导课程综合化;(2)开放的课程观: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力;(3)大众化的课程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4)发展的课程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5)适应性与可选择的课程观:倡导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与价值观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的本质观与价值观规定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问题的基本取向,理清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脉络.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探究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和价值观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冲击,我国在建构课程理论时吸取了很多国外课程理论精华,其中新型课程观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幼儿园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课程观、知识观、课程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在影响之余,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挑战:课程多元化带来挑战,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及师幼关系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7.
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主义课程观是中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课程观,二者都把知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上。"完整性"课程观则将二者由"过"与"不及"拉向"中",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与融合及对文本的学习,让教育实现生活世界和人性的复归。在实施时,教师应增加课程的开放性、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深层和全面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课程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发展。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从根本上说,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学生观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学生观,进而提出课程变革的相关建议与思考。文章主要论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文化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需指导教师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课程价值观、表现型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并重的课程目标观、开放的学习者经验和优化的课程资源结合的课程内容观、对课程方案的合理调适和有效创生教育经验相结合的课程实施观以及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并举的课程评价观.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必将达成教师课程观的转向,进而促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概念重建”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运动,批判了泰勒原理僵化、封闭的知识观,辨证分析了二者的融合与合理性的渗透,完善了对泰勒原理的批判、重组与超越,确立了多元的课程理论的新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科学的重塑。积极全面影响着应用型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利霞 《教育学术月刊》2007,(1):99-100,116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课程的改革,挑战与契机并存,课程观的更新又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用什么样的课程观来指导课程设置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引入“生命”,“和谐”等理念,以生态课程观的发源,发展为切入点,对生态课程观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观的课程类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类型的确定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从生态观的角度来思考课程类型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开拓了新的课程类型的思维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课程类型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说明了课程生态观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看作是有机的统一。然后阐述了确立课程生态观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最后提出应该确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使学生在面向自然、面向他人、面向生活中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观的演变是与其价值基础的改变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同样是建立在其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课程观及其价值基础的历史演变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课程观相比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课程价值观、课程文化观、课程设计观、课程生态观、课程实施观等五个方面对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科体系职业教育课程有接受性、被动性的学生观作支撑.职业教育课程学科体系的解构及项目课程行动体系的重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学生观的变革.项目课程能力观.结构观等能否确立,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能否树立创新性、生成性和总体性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说明了课程生态观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看作是有机的统一.然后阐述了确立课程生态观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最后提出应该确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使学生在面向自然、面向他人、面向生活中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四个角度审视了高校学风建设,认为学风建设的本质不仅在知识传授,更在于教育主体的精神与理念的构建,提出以生成、建构、开放的知识观来推动学风建设理念的重建;以隐性知识和课程的挖掘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彰显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学术价值,突出教育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动发展,凸显学习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