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固”,原名“西固城”,其名源于南宋高宗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明、清时期西固设千户所或州同。民国二年(1913年)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县,县址在今舟曲城关。1954年6月西固县治所移迁到今宕昌城关,同年11月13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相似文献   

2.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9,(5):F0003-F0004
①铜仁古城墙在贵州铜仁市区。黔东重镇铜仁,位于沅江支流辰水上游锦江北岸,东与湖南凤凰境相接。唐置万安县,宋人沅州麻阳县,元至元20年(1283)设“土司”。  相似文献   

3.
省溪、提溪土司始自元初思州宣慰司下设的两个长官司,至明王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田氏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后在铜仁府下仍设其司。从元朝始设土司到清光绪年间废除止,省溪、提溪土司约有600年历史,其治所范围分别在今贵州省江口县北、西。土司的设置与沿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在分析思州省溪、提溪土司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1.唐代的卢阳不在铜仁,铜仁当时设置的县是万安;2.唐代的渭阳县亦不在铜仁:3.铜仁府所辖一厅的设置时间应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轻时博览史籍,胸怀大志,常峨管仲、乐救自比。东汉柬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经刘备三顾茅庐。方始出山。后忠心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6.
仙游最早置县时间是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当时,由莆田县析出西部设清源县,公元742年,泉州改称清源郡,因郡县同名,同时也因民间盛传何氏九兄弟在九鲤湖湖边苦炼丹药,丹成,兄弟们各乘一鲤成仙去了的故事,清源县更名为仙游县。公元979年,析仙游县的游洋镇、莆田县的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和福唐县(今福清市)的氵祭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同时,设太平军(后改称为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设在游洋。公元983年,军治从游洋迁入莆田城内。公元1313年,兴化县治从…  相似文献   

7.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铜仁城始建于明初永乐十一年(1413)设府以后。现明代遗迹仅存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的江宗门城门和从江宗门到中南门之间的城墙基础,以及明永乐年始建、后来多次重修的川主祠。明代铜仁城的建置遗物已了无几件,多少为后人留下了一些遗憾。本文将从政府机构、城内建筑与街道等方面对明代铜仁城进行——考证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置建制治所。镇远名称来源于宋代,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镇远作为府治是从明永乐十一年(1413)开始的。当时,明王朝设置贵州布政司(这是贵州作为独立行省的开始)贵州开省设置八府,镇远府是八府之一。清代沿袭明制,仍置镇远府,并在嘉庆年间扩大了镇远府所辖范围。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浓厚兴趣,但对衙署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14.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建立厉坛制度,随之向全国推广,后被清王朝所继承,而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的则是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符号,厉坛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控制地方乡村的重要途径,经过明清两代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推广,虽然其间屡有荒废,但成功地融入于乡村民众生活之中。在政府主导下的乡厉坛逐渐荒废之后,地方民众结合自身社会组织及历史传统的乡厉坛却不绝于缕,成为明清乡村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设置永定、永顺长官司以及永顺副长官司,隶属庆远府并由宜山县承审,是英明的政治决策;作为政治管理的载体,所划出三土司民族政区地理,也是科学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早期称某人为"状元"只是民间行为,并无权威的界定。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最早给状元一词作出界定,此时距进士科创立594年。此后,明、清政府也都给状元一词做过界定。金代"状元"一词的含义跟明清是一致的,指国家级进士科考试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个理论描述。构建“学习型”高校基层办公室管理模式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和提高办公室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管理人员应对构建“学习型”高校基层办公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万荣笑话是成长于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幽默之花,它大约产生于明清时期,由“谢村挣”演化而成,具有创作群体广泛、大巧若拙、藏智显愚、违反逻辑、与时俱进、寓教于笑等特点,集中表现了万荣人争强好胜、幽默诙谐的民风。万荣笑话同时也是万荣人智慧的结晶和万荣社会发展的民间史书,是万荣精神的抽象与表达。  相似文献   

19.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六部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但是机构的设置和职掌略异于明代。六部中兵部变化较大,其权限小于明代,一些具体办事机构的分工上也与明代不同。  相似文献   

20.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