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家庭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意识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在培养体育意识过程中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对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主要是家庭健康观念、家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家庭体育消费情况。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营造家庭的体育氛围,积极投资体育,给子女足够的锻炼时间,利用学校中的场地器材进行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向子女学习与传授体育锻炼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区中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体育现状,探索构建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服务网络,为学校、社区、家庭合力开展中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学校、家庭、社区在组织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中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科学.3.活动内容传统单调,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爱好和活动内容多样化的需要.从发挥社区、家庭体育的作用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实施初、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高考成绩总分之中,一方面可反馈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引起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使得三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体育升学考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即将中考、高考的学生应如何应对升学体育考试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兴起全民锻炼的高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拥有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大学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结合我院的职业特点给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要想实现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自身的终生体育观的目标,必须得到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重视与配合,才能有的放矢.本文在此基础上,以近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问所作的大量工作为实证,通过重点论述美国综合性健康计划,进一步阐明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相配合之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6.
体育需要人们亲自参加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因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问法等,论述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关系,总结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的意义及形式,提出了结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此推动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提出了学校体育向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延伸,实行以学校体育为主,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以辅,“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验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提出了学校体育向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延伸、实行以学校体育为主,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以辅,“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论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关系进行分析,阐明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特点和实现途径及组织保障,为终身体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必须走出三大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芬 《体育学刊》2003,10(3):100-101
学校体育在贯彻执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过程中,容易走入三大误区:1)健康第一等同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健康第一。2)学校体育教学应从满足学生的意愿出发。3)竞技体育内容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冲突。必须走出以上三大误区,才能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2.
由于残疾学生身、心的特殊性,对他们的体育教育在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置入特殊学校进行。然而这种特殊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分隔"而不是"融合"。融合体育教育则为我国如何在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交流,回归主流社会,促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改变健全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态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研究追溯了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分析了其产生、发展的原因,探讨了在我国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尽管融合体育教育在我国从理念到最终实施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人们对残疾人人本认知的不断进步,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促进残健融合的融合体育教育必然会在我国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述学校娱乐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娱乐体育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中的地桩与作用,讨论了学校娱乐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应学校娱乐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等阿题,分析了学校娱乐体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和探讨大学体育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大学体育与现代教育、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特征,即“构筑学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俱乐部组织模式和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课程及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的地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历史文献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的地位决定于它的本质功能,同时论证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应至少等同于学校智育和德育。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运用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整体设计针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中体育课程体系,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习惯的培养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受到许多教育家的重视。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 良的原因,主要是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想改善我国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与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建军 《体育学刊》2002,9(5):81-82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现代教学目标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体育教学目标必须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要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价值,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明 《体育学刊》2001,8(2):18-19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对当前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有更深一步认识,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树立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as it exists in teacher education, is dynamic as ways of preparing teach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in contemporary times change. Such endeavours are underpinned by concerns about school-based PE, the alienation of students from P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producing healthy students. Concerns also exist around a perceived propensity amongst pre-service teachers of PE to steadfastly retain initial beliefs and values and resist more socially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pedagogies. An engagement with socially critical discourses in teacher education is critical if PE is to be a site of inclusion rather than marginalisation and exclusion.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a group of pre-service teachers of PE, who experienced a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that was infused with strong social justice discourses constituted subjectivitie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We explore how, emotional connectivity, and an ‘ethic of care’, instil broadened perspectives and engagement with socially critical pedagogical practices. Whilst emotions and caring are generally perceived as marginal attributes in the field of PE, we suggest that the affective domain is significant to effective pedagogical practices, subjectivities of teachers of PE and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We seek to trouble ‘truths’ disseminated by hegemonic discourses that construct PE teaching as a technical undertaking, founded on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curricular expertise. We close by providing possibilities for others working with PE pre-service teachers around foregrounding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nd propose that these possibilities might address calls for a new type of PE teac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