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通过"弃考"这一现象,剖析高考"弃考"将"弃"掉"就业难的内因"、"教育的受益性"和"教育公平机会",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激化读书无用论盛行以及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后,提出高考存在的价值及应对"弃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考弃考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教育问题。通过对本次调研数据的分析,从高中教育、高考制度以及大学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教育的反思,认为现代教育应当重视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发展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高考,作为昔日决定莘莘学子人生命运的“独木桥”,在弃考行为的冲击之下,已有动摇迹象。本文分析了弃考背后的原因和利弊,指出归根到底是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作为弃考的直接关联者,大学以及教育应该由此审视自身的问题,唯有借势提升质量,方能稳固自身地位,持续招引未来的教育受众。  相似文献   

4.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当我们深究放弃高考内因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却源于对高考价值的误读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及教育变革的冲击,近年来,"高考弃考"现象层出不穷,弃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同于城市学生因出国留学而弃考,多数弃考的农村学生选择的是打工,是结束学习而不是继续学习。究其原因,农村学生高考弃考有"理性权衡后的无奈选择"及"非理性决策的盲目跟风"两种缘由。在分析农村学生高考弃考原因的基础上,转变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认知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化水平;完善高等院校的助学圆梦计划;坚持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可以作为应对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李茂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124-126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犹如老子的“有”“无”、“生”“死”。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从重庆涪陵和温州玉壶各具典型的事件出发,从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分析“弃考”的原因,并剖析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弃考事件”折射出的信号是受教育的弱势群体一种无奈选择,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发展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高考"弃考"现象从2009年起尤为突出,到2011年这一现状依然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们临近高考有弃考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领域如何理解这一现状的产生与发展,又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文章以教育学学科理论为切入点,给予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学生高考弃考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诱因,城乡二元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严重阻碍了农村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步伐,造成了社会差距拉大,社会阶层流动停滞等不良后果。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维护教育公平,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实施,政府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更好的优化我国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赵莹 《文教资料》2010,(20):152-154
针对近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应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本文作者从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社会环境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剖析考生弃考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弃考问题和学生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放弃高考原本是学生多元选择教育的一种正常行为,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空前困难的形势下,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社会文化缺失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学子弃考成无奈之殇。本文旨在透析弃考现象,从高校和社会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观与就业观,引导青年学子理性认识弃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问题是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产生根源,本文以近两年高考前夕发生的众多考生弃考事件为依托,在分析大批考生弃考的原因之下,探究当今我国的主导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分层流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社会底层成员可以通过优异的教育成就流向上层社会;也有人提出教育是社会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教育具有复制社会等级、阻碍社会分层流动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教育公平在社会分层流动中的作用。教育能否促进社会分层流动,取决于教育是否公平。在新世纪,我国出现了学生辍学、考生弃考的"读书无用论",其原因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弱化了教育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功能,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看似主动,实则是无奈而被动为之.应届高中生所以弃考,一是高校高收费,学生家庭难以承受;二是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悬殊;三是读书无用论盛行.所有这些都突现了教育追求公平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张晓震 《教育》2009,(5):31-32
最近,重庆“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一事搅得舆论界沸沸扬扬。论者持“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者有之,认为“高考不再是唯一选择,弃考说明选择趋于理性”者亦有之。不少专家学者借此痛砭功利化日益严重的基础教育以及缺乏生机的高等教育。那么,这些弃考生弃考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做法是事出无奈还是经过理性权衡的结果?高职高专为何没能成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考移民”是一种群体行为,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高考移民现象”是指一些考生基于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为追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口从一个省区迁移到另一个省区的情形.高考移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文章通过梳理建国以来的高考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户籍如何成为高考制度的政策考量,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高考录取制度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高考历来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也一直是社会民众和政府高层极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之一。随着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倾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日益凸显和加剧.高考录取成为饱受非议与批评且强烈要求改革的制度之一。总体而言,高考录取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现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北航南宁招生“丑闻”等高校招生腐败现象.这既与高考录取的制度性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公平视角下应对“高考移民”现象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移民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高考移民现象拷问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高考移民现象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和考试制度,规范现行立法和就业保障制度,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10%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接近百万的弃考大军……事实,弃考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导致弃的原因也各异。值得关注的是,越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批优秀学在本科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阶段已流失国外,这一新现象的出现正考验着中国教育吸引力。校长看法:高校要适应优秀学生走  相似文献   

20.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07,3(15):17-18
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社会各界人士大多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认知高考移民现象,呼吁消除高考移民的体制性障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探讨其所揭示出的在我国宪政与公民平等权救济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