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为核心的“准聘—长聘”人事制度不断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通过准聘期考核得到长聘教职的晋升评价是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一环。文章选取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案例,尝试探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机制。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分层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实行自下而上、职责明确的评价程序,并建立了充分的反馈与申诉机制。深化我国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应树立共同治理理念、推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关注学科差异、兼顾“质”“量”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发挥基层组织评价自主权,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事改革开始实现从封闭的人事管理到开放的人力资源国际化配置的深刻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借鉴国外大学教师聘用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需从岗位设置、招聘条件、聘期管理、职务晋升、发展激励、现有过渡和聘用解除等方面入手,创新工作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21,(2):90-98
高校教师长聘制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保障教师职业安全与学术自由的正式规则。21世纪初至今,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历经了实践、推广、深化与调整四个发展阶段,其背后蕴藏着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以及发展逻辑。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去分析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变迁,可以看出宏观环境、行为主体权力、路径依赖以及关键节点等要素深刻影响着制度结果。从优化宏观外部环境、追求行为主体策略一致性、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以及把握关键节点等方面入手,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4.
准长聘制度已成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准长聘制度的高起点、高标准和高风险给青年教师施加了巨大压力,导致学术身份出现冲突,表现为科研主体与资源外围之间的身份矛盾、个体认知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身份困惑,以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身份徘徊。面对冲突,青年教师采取包括竞争发表、牺牲妥协或者坚守自我的方式进行回应。为促进青年教师协调学术身份,需要对准长聘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并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5.
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缘于学术自由。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是维护终身制的一个有效“补丁”,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文着重考察了美国几所大学的“终身教授的聘后评审制”中的评审目的、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自发形成的内生型制度,丰富的教职来源、强健的专业保障、完善的学术氛围、畅通的流动机制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构成了其繁荣的土壤。我国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虽然取得了突出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外生型改革导致利益博弈复杂,制度移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二是"非升即走"中的培养支持不足,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不够;三是晋升前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晋升后易成为"保护懒汉"的制度。建议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与动力传导链条,关注政策实施的弹性与灵活性;落实预聘期内的培养支持机制,完善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制度;实施适应性与发展性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长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预聘系列教师和普通系列教师,预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系列教师。教师聘任级别对科研产出影响显著,长聘高级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为最多。性别、博士后经历、基金支持以及留学经历等都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高校采取不同聘任办法逐渐向“预聘—长聘制”过渡;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评价机制;注重对博士后的培养与支持,切实保障女性青年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缘于学术自由。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是维护教授终身制的一个有效"补丁",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笔者考察了美国几所大学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中的评审目的、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等内容,认为该制度对我国大学教师的评价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部聘教授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提高我国科研、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在部聘教授产生过程中,教育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重视荐选环节、严格掌握学科及人数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等,前后共选出45名部聘教授。该制度不仅保障了学术传承,而且开创了高水平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异时双重差分法,选取某省7所省属院校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探讨该制度对省属高校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首聘期科研考核”为核心的“预聘-长聘”制度,对科研产出具有正向作用,且产出成果更具国际化。研究认为,“首聘期科研考核”较之“非升即走”更具有可行性,当然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考核时长、对基础研究相对弹性的考核标准以及更加完善的学术资源和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实施“预聘—长聘”制度高校中出现的新教师离职潮现象,选择中国西部地区一所高校,使用组织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框架分析该校预聘期内教师离职现象。研究发现,新入职教师面对组织制度上的多重性、竞争性和选择性,受到组织行政文化和道德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部分对组织制度“严格遵守”,另一部分对组织制度“权益遵守”。前者大多难以完成预聘期科研考核任务,由于忽视了学术资本的积累,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持高价格,成为被淘汰的“过客”;后者专注于预聘期考核要求的达成,重视学术资本的积累,在学术劳动力市场能够保持较好的竞争优势,并通过驾驭信息不对称将签约高校作为跳板,成为不断谋求更好发展的“过渡客”。  相似文献   

12.
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我国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搞好聘后管理工作是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聘后管理相关的履职考核、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截至目前,“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历经试点探索、制度准备、多元实践等三个发展阶段。其从试点探索到多元实践是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评价逻辑多重作用下逐步调适推进的。不可否认,“非升即走”制度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其引发的人事争议难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有效解决、容易诱发科研产出的功利化倾向、尚未构建起关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支持措施等困境和问题。为优化“非升即走”制度,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需建立健全岗位聘任制法律法规;确立基于岗位聘任的用人制度,全面推行“预聘”和“长聘”结合的聘任体系;进一步探索与“非升即走”制度相配套的教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历史传统、市场逻辑和政治诉求等多重力量博弈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适应学术职业的特殊要求,强调以终身教职制度维护学术自由,同时重视聘任程序的法制化。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多数高校不得不适度弱化对教师的终身聘任并推行终身教职聘后评议制度,但即使是这些以保留终身教职制度为前提的改革依然引发了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15.
长聘教职授予评价制度是长聘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三大要素,本文借助上述制度解释,对高校教师长聘教职授予评价的制度基础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双聘制是指校内两个学术单位(院系或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签署备忘录等方式共同聘任教师的聘任方式,它已成为美国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策略。双聘制既节约人力成本,又可以迅速扩充跨学科学术的队伍,但在实践中面临各种困难,主要的困难是双聘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以及职称晋升时面临障碍。本文介绍美国学者关于双聘制所面临挑战的研究,然后剖析密歇根大学推行双聘制的若干措施,以期对我国大学实行双聘制、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分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师资队伍建设中实行准长聘制十年取得的成效,认为实行准长聘制对于我国一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于基础学科师资队伍优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也对准长聘制改革的利弊及存在的后续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存在着教师队伍"近亲繁殖",重评轻聘、以评代聘,人才选拔程序不规范,考核失真,聘任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应在遵循合法性、自主性、择优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机制,使聘用制度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临聘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来源的重要保障,对于临聘教师的现实待遇诉求分析仍有待补充。本文使用2008-2021年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的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待遇诉求进行自动文本分析和统计描述。研究发现,临聘教师在“清退”政策之后,留言量迅速下降;临聘教师的工资类诉求相较于补贴类诉求更为强烈;农村临聘教师诉求在2014年“清退”政策之后快速下降,而离岗临聘教师诉求却持续到了2019年;临聘教师相较于公办教师具有更强烈的教师比较效应、更弱的公务员比较效应,和周期性的跨地区比较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应精准研制临聘教师聘用的管理办法,确保临聘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将非基本教育服务定价权和收费权下放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职制是20世纪初美国大学确立的教师任用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推行终身教职制的主要障碍有三个:一是人员流动性障碍,二是缺乏学术共同体,三是公平严格的评价体系在我国尚不健全。因此,目前还不是变革的最佳时机。但通过研究终身教职制,有助于我们思考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