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习得无助现象及心理解释 习得无助现象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对狗进行电击实验所发现的.狗在面临无预警的电击后没有地方可逃,多次电击后狗产生完全放弃逃脱的行为,即使改变成可离开的环境,它也不愿意再尝试,心甘情愿地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无助”现象.同时认为人也会出现“习得无助”现象.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习得无助现象,并提出了习得无助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人们的关注。该理论主要应用在教育与临床方面。在临床应用方面,主要用于对抑郁病人的治疗;在教育应用方面,主要用于改变学生的无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习得无助理论被引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发现在体育课学习中,学生普遍出现无助感,进而导致学生体育课中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回避体育课的情况[1]。在我国体育课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过于关注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又称习得性自暴自弃,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一现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演绎和归纳法等,提出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普遍存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罗智梅 《体育世界》2014,(1):122-123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矫治专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1967年提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个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幼师学生"习得性无助"成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父母及环境,"习得性无助"是困扰幼师生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体育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及其归因训练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习得性无助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习得性无助与归因之间的关系,结合归因训练的通用模式和利兹归因编码系统,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体育学习领域的习得性无助的归因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6.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产生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或者仅仅做一试偿 ,然后马上退出。其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控制权 ,(无法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因此 ,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一种无助的感受。继而远离体育 ,抛弃体育。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获得的 ,是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理解这一特征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习得性无助感是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特点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乒乓球普修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认知解释模式对技能学习的"习得无助"现象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习得无助"现象认知解释模式的理论框架和结构,研究探索技能学习中"习得无助"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习得无助"情况下认知归因、后续朝向任务及后续努力的关系.随机选取了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女大学生134名组成研究样本,被试学习一套自编难度的健美操.学习测试分为4个纵向单元,并进行认知归因、后续朝向任务及后续努力的问卷调查.最后根据学习的自我报告和成绩评分分出"习得无助"组(65人)和非"习得无助"组(69人).所有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的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习得无助"的被试倾向把失败归结于内部的因素,后续任务的朝向减少,并放弃努力,无"习得无助"的被试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时,也会减少对后续任务的朝向和后续的努力;另外,后续任务的朝向决定后续任务的努力.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又称习得性自暴自弃,指将失败归因于一些不能控制而又稳定的因素,转而促使个体很快地放弃或回避学习任务。它是指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会给以后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刁得性无助感在体育教学中会阻碍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塞利格曼等人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即不能预料也无法控制这些电击,一段时期之后,他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示范者与指导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即讲授”的观念,而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探讨与提高的过程;改变“教学是单纯课堂行为”的做法,把教学视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建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示范”的新课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晖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4):100-102,122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里,试图从运动心理学的视角,拟对习得无助的现象、解释模式及现有的相关成果加以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进 《体育科学》2007,27(3):43-48
基于“习得无助”理论的“动机缺乏模式”和“功能缺乏模式”发展一个体育竞赛的努力缺乏综合模式,通过实验设计验证6个理论假设。80名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一个投篮对抗,决定胜负,然后,再参加一个投掷飞镖的任务。对被试的朝向认知活动、后续朝向状态、后续努力与第二任务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失败的被试比成功被试更关注结果引起的原因,同时,对后续控制感更低;当归因倾向非控制因素时,后续努力变得下降。另外,归因的方式对后续努力和投标成绩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建设方向是保证学生在体育课程习得的体育素养的同时能够习得道德素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就是在体育课程中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的教育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体验式项目活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从顶层设计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刘静 《体育风尚》2023,(2):56-58
“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使高中的体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大环境下,高中体育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感受、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随着高中体育课程实施“双减”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应对高中体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文章从“双减”下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入手,对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提出可行性方法,从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体院体育系2004级田径专选班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说课这一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这种方法可以改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从以前的“老师要我这样学”变为“我自己要这样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论课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体育考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及预防和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得性无助感是运动员在训练、测验和比赛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效应,对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来说反映尤为严重。通过归因的分析找到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使高考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并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和学生心理有关,可见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而习得无助是一种对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大单元学习是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技术类体操”为例,对基于“育体”“育心”等维度素养的学科认识、认识思路、学科观念等进行结构化整合,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完成大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能动性、结构化意识方面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拒绝参加体育活动,或者仅仅做一次尝试,然后马上退出,继而远离体育,抛弃体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采用认知训练及系统脱敏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希望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知,多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