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工业革命的号角宣示了人类向现代化的迈进,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应该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晾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冯嘉 《培训与研究》2007,24(1):83-84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人类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生态危机,并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本文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意义,以及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措施,呼唤企业关爱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而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了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工业革命的号角宣示了人类向现代化的迈进,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应该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晾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5.
朱燕麟 《陕西教育》2009,(12):56-56
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它孕育了人类,供我们生存和繁衍子孙。由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在加速,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作为一名烹饪教育工作者。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涉及的整个范畴.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却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虽然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富足,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在近百年里已迅速扩大到全球的范围,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开始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问题在生产力不大发达的阶段不成其问题。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都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因为当时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有限,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东西绰绰有余,人类对自然的“糟踏”,自然界也完全承纳得了。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迅速发展,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种类浩繁,数量惊人。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急迫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所谓环境问题可以包括下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刘佳 《科学教育》2008,(3):14-16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因人口问题、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短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使用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这些正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因而人类必须以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保证地球环境能长时间地适合人类生存发展。通过《生命科学》的教学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和生态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客观条件的实践过程,也是维护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重要尺度。人对环境的需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环境问题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发展必须与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权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社会能够“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环境意识的觉醒使得环境化学与绿色技术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面对新的社会问题的挑战也正在引发一场科学范式的变革。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底蕴的绿色文明,终将取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总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人对环境态度的一种价值选择。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具有人类同样的权利。从科学的角度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延续的生存裁体;从哲学的角度量,自然是人的“天机身体”,是主体的一部分,人类将自然作为目的性内容本身倍加珍视实质上是对人性健康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0 前言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是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资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引起的环境改变和改变了的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影响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把自然界当作异己的力量来看待,不择手段去掠夺它,征服它,只求索取不求保护,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管局部不管全局,于是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就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往往当一个生态系统被  相似文献   

14.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向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遭受严重创伤,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环境伦理学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如何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争取环境与经济的同时兼顾,对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双赢模式,才能走出这个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6.
简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从自然中产生出来,异化为独立的部分又与自然相对立。它的独立使自然界成为生产力的环境部分,但是两者又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作用。当前自然环境的严峻性表现在:自然资源短缺并衰竭,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解决自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在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损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环境污染和破坏已制约和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引发"温室效应"已引起全球反响。变更生产方式,实施绿色产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循环经济等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下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新型的环境生态教育理论在这样一个人文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无节制地生产和追求最大限度消费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承认自然的权利和价值,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