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学校教育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界学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门学科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产生及其发展,对于我国教育科学这一庞大科学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冲击着旧的学科之间的边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事实。和当初科学的分工、学科的形成一样,今天出现的这种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势头同样是人类向自然界进军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如果说今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话,那么更应该看到无论哪一门科学分支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包含或得益于物理学的某些成果,包括计算机  相似文献   

3.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学科融合,是指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应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语文和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趋向整体化。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门类繁多的各门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每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它学科和整个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研究中移植方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不同的学科之间产生了新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并且在这些学科的衔接点上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促成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联结和融合,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多向互渗"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淡化专业概念,突破农科界限,拓宽学生知识面,构建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的实践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科交叉的实践训练平台。"多向互渗"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  相似文献   

7.
孙建娣 《青海教育》2006,(12):40-40
数学是一门集基础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于一身的工具学科。其存在不是孤立的,它自始至终与其他学科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本文就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三门理综课程的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代科学发展表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谐财务理论亦是如此。然而,和谐财务虽然在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补充中吸收了它们的精华,但它并没有也不能失去自我,和谐财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定位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有必要厘清和谐财务与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以及会计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根据构建"科学教育专业"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的理念,通过对我系"科学教育专业"专业课程的分析,指出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学科相重复的课程内容整理列表.最后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具体如何优化整合给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服装专业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对服装行业的认识再也不能停留在艺术构思、加工制作和买卖市场简单相加的思维模式上,而应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把服装专业作为一门与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学科,建立完善的服装科学体系,并逐渐协调体系内部理论与技术的关系、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服装科学与其它相关科学的多方面的系统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体育科学研究带来了广阔前景。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少基础学科进入“饱和”状态,各学科发展前锋受阻,于是横向转移,各学科部门之间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科学分工越来越细,大量新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学科间又相互依赖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层级结构的逻辑体系,而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还存在着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不完全一致、同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不完全是并列关系、相近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等不合理的地方。修订与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照应,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优化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科学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构建学科渗透与专业交叉系统模型,形成学科渗透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践行"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理念的新途径,实践证明,它也将为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建设与管理提供一种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这个名词,常常让我们误以为科学就是分科之学。然而,分科远远不是科学真正的内涵。即使在19世纪科学分科格局基本形成以后,学科的边界也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尤其是从近两个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看,生物学范围内的学科之间,从来就没有固定的界限,它们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在相互交叉与融合过程中发展,而重大颠覆性创新多数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5.
在对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进行研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什么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科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开放的系统,不仅系统内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而且与系统外的技术、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育是一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学以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活动、现象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即规律,并力图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在多个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过程中形成与发展了该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专业标准与共有的学术规范.其研究对象由狭义的"残疾"走向更为广阔的"特殊教育需要",面向更加多样化的、由各种不同要素导致的学习困难儿童.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假设与实践模式也随之变化,残疾儿童从被歧视、隔离逐步走向平等与被接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则趋于融合.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却较好地遵循了实证科学研究的精神与经验研究的规范与传统,实证/经验主义的方法、程序以及基于诊断、评估的干预与训练成为特殊教育学科专业人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守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学科与实践是既具有内在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学科的边界是刚性的,而实践领域的边界却是开放的。在形式化阶段,教育完全是一项实践着的活动,具有很高的边界渗透度。但近代以来以形成严整的学科边界为圭臬的倾向使学科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被隔绝。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实践领域的角度审视教育。作为实践领域的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需要从生活和实践的立场加以把握。教育理论只有将其视野指向人类精神得以生长和存在的生活世界,才能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李静  郭丽  姚远 《教学研究》2004,(6):522-523
工业设计的职责和任务是将现代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来研究人的行为和需要,是现代科技与美学高度统一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必然向多元性转变,形成一个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互关联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逐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纬线学科等迅速兴起。基础教育如何应对知识发展的这种趋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间渗透和整合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什么是整合?整合(integration)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整体  相似文献   

20.
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虽然同为教材家族中的成员,但二者的理解范式不同,前者侧重关注意义生成,后者侧重实现跨界联通.面对信息、网络、媒介技术的融入,教师教材理解应聚焦核心概念,促使教材文本意蕴和智能意义相关联;突破单学科体系,形成学科逻辑—心理认知折中式的"思考视窗";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促使普遍知识规范与"差异性语境"的融通,转向意义生成与跨界联通的融合,在平衡与协调中实现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持续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