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体育锻炼中,要提高学员的卫生保健意识,避免体育锻炼的方法不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使体育锻炼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网络和知识转移理论的双重视角,创建关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得出关于全民健身深入推进的启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惯性”和“偏好”,是由于体育锻炼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给人们带来体育锻炼信息共享与交换,塑造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决策偏好,甚至价值观。体育锻炼群体通常为低密度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密度越高其成员信任度越高,也越有利于体育锻炼的知识转移。体育锻炼知识转移相对依赖少数几个节点;体育锻炼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尤其是教练或体育俱乐部负责人,扮演着重要的知识传播者角色;成员获取体育锻炼知识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开放和网络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体育锻炼行为的转变,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现代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已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作为培养未来生力军的民办高校,加强师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建议综合考虑体育健康意识、体育锻炼动机、闲暇时间、场地器材配置等方面影响因素,让师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学校要增强民办高校的场地器材配置。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高校在读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认知较好;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处于一般水平,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出现多元化;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热身知识的认知较好。对科学体育锻炼强度知识的认知处于一般水平,对体育锻炼知识的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生对《纲要》的认知较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高校体育保健班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文章探讨建立体育锻炼健身处方的必要性,提出其构建模式,以便保健教师更好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开展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使我们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便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使学生打好终生体育的基础。本文对北京邮电大学96级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现状以及了解他们的体育锻炼的需求。针对新生锻炼特点,提出对开展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看法与建议,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和进一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 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男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长均显著高于女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华中地区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均最低,力量练习、跑步、跳绳是大学生主要的居家体育锻炼项目;(2)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知行不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外在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媒体、运动APP和公众号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的主要途径,基于网络课堂的居家体育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效果最好,网络直播效果最差;(4)父母与子女间的居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建议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常生  陈及治 《体育科学》2004,24(9):69-7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重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表明:多维度的因素对多维度的体育锻炼动机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兴趣爱好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体育运动能力、学校运动设施是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主要影响维度,体育教师素质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对福建省9城市15120名成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体育场馆、公园等是成年人体育锻炼常去的场所,球类、健身操、舞蹈、跑等是成年人体育锻炼的常选项目,大部分成年人有较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体质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得到了成年人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体育锻炼与智力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锻炼育儿是婴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简析婴儿解剖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婴幼儿体育锻炼与智力开发的关系,着重介绍了婴幼儿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最后提出了指导婴幼儿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以求为婴幼儿智力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积极的原因,并对如何搞好大学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体育教学中,把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认为兴趣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比例较低;另一方面,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比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浓,有更多喜欢的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断断续续参加体育锻炼三组男生的体质和文化学习调查测试和比较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的好坏与否和参加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l 调查对象与方法 福建农林大学208名男生,按他们平均参加锻炼的情况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长期坚持自我锻炼,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的72名男生;第二组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极少进行锻炼的56名男生;第三组为断断续续参加体育锻炼组,时练时歇的80名的男生。 测试指标: ①形态:身高、体…  相似文献   

18.
浅析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并且和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总体上较为积极,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后,消极应对方式大大减少,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会比一般女性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去应对。  相似文献   

19.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化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提升高职学生人格及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利用自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人格量表及人际关系量表对新疆1 65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探究课外体育锻炼对人格发展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锻炼时长、锻炼频率、锻炼次数较为合理;高职学生的人格及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性;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与人格发展呈现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呈现负相关。建议:新疆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及鼓励,通过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及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