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综述法,对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揭示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深刻影响,指出了大学体育教育是全面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提高民族素质,什么叫民族素质?有一种提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我认为这不全面,体育应该包括在内。有一句流行的话,智育抓不好出次品,德育抓不好出危险品,体育抓不好出废品。这话讲的很有道理。严格讲,素质应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情操素质,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在新世纪中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体育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体育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体育大学生应注重培养锻炼自己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站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战略高度,致力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引进并贯彻"健康促进"策略,以行为干预理论为基础,突出体育教育应是学生"习得健康知识—建构健康信息—巩固健康行为—养成健康习惯"的教育过程,为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关于身体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秀霞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68-69,71
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生理健康是身体素质良好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是身体素质良好的重要方面,社会要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王文毅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30-531,537
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其实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它是身体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现代体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其完整涵义的重要内容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然,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提高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是与体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的目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就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高校体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6 中国学校体育 2003-2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家的文件,对加强体育,重视健康,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增强责任感。例如:江泽民同志报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第三条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让全民族的“三种素质”在党的报告中平起平坐,这还是第一次,其意义是特别重大的。又如,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由国务院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这是教育、体育界的重大事件。从事教育、体育工作的同志要特别予…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健康内涵的深入研究,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多维的健康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推进人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体现在增进身体健康,而且体现在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从拓展训练的培训理念、内容设置、操作模式等多个视角对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的载体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研究认为-拓展训I练的培训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拓展训练内容设置有利于突破大学生心理障碍,挖掘自身潜能;拓展训练的操作模式符合大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扭转被动接收的不利局面,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体育选项课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强迫、偏执和阳性项目未发生变化外,对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体育普修课学习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阐述体育运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传输,而且关键是要通过体育文化特质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本文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作为切入点,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从体育课程设置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大学生参与运动,体验体育的魅力、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等方面入手,论述体育人文精神对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不容乐观的。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转变思想认识,把加强体教专业学生的人丈素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其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将这项意义非常重大的举措真正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注入新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苏科技大学2002至2004年学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的动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身高体重指数呈现向较低体重偏态分布、男生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耐力素质严重滑坡等问题。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建立,优化体育课堂实践教材和内容选择,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对与体质健康相关性较高项目耐力素质的锻炼,有效的促进整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完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已经进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时代,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自2002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针政策。在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2006]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同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充分的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这是对大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制定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为使学生身体素质真正达到《标准》的要求,本文针对如何实施与完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顺利进行提供科学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