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选取不同的数据源和分析方法探究Altmetrics文献计量方式对传统的引文计量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计量指标如何评价单篇论文的影响力。结合ESI数据库热点文章的被引频次与Scopus平台提供的Altmetrics各项计量指标,尝试利用SPSS统计软件来分析传统的引文评价指标与Altmetrics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以引文为评价基础的ESI热点文章并不一定对应Altmetrics的高分值文献;进一步的研究从评价论文影响力的5个指标中简化为2个公因子——社交传媒因子和学术引用因子,可从不同群体对文献的不同传播利用方式来评价一篇论文的影响力;不同出版模式的文献在各评价指标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研究Altmetrics指标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同时,基于Altmetrics指标全面评价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发展和完善Altmetrics计量系统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以2014-2016年Altmetric Top 100论文为样本,对每年的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来源期刊、学科分布、获取方式、作者地域及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这些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对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Web of Science上的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相关性随时间的动态演化。[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主要来源于一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其学科主要集中于医疗健康与生物科学,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且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中开放及自由获取的比例逐年增加;Altmetric分数能够定量地反映学术论文在社交和新闻媒体上被公众关注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被引频次存在一定正相关,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王琳 《编辑学报》2013,25(2):200-204
通过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比较分析和实例佐证,发现特征因子在跨学科评价方面的优势较突出。对我国的优秀期刊进行特征因子指标分析,得到了与常规影响因子不同的结论:1)我国一流期刊实际的学术影响力远低于国际一流期刊的影响力;2)相对于其他学科,我国物理和化学学科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在影响因子排名处于劣势的我国数学类期刊,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马峥  俞征鹿 《编辑学报》2019,31(6):701-705
为了促进《编辑学报》期刊建设工作,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数据资源和历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所发布的科学计量指标统计分析,对2002年以来《编辑学报》的论文数量、AR论文数量、基金论文比和基金分布情况、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用论文的时序分布情况和被引用半衰期等几项主要科学计量指标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编辑学报》刊发论文的规模稳定,内容质量在近年内有显著提高。绝对学术影响力保持稳定增长,相对影响力进入了新一轮快速提升的阶段。同时在吸引国家级基金项目成果方面,还有较大发展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SCI的引文统计指标及其与研究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引证类型和检索系统统计源期刊组成分析SCI的引文统计数据及相关指标与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间的不对应关系,并从引文统计时段、论文类型和期刊大小等方面探讨影响因子本身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被引情况指出SCI中引文数据的统计错误。认为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评价中,一定要具体分析SCI的统计数据,适度、合理地使用引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总结在科学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论文特性,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为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该刊中1990-2016年的高被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作者、工作机构、合作率、主题指数、引文分析等各评价指标.通过计量统计内容的分析,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并尝试探究期刊如何更好地为推进学科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补充计量学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构建基于补充计量学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收集Mendeley平台中提供的指标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法筛选补充计量指标,对筛选得到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主成分因子并建立主成分评价模型.最后,对比主成分评价模型与引用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发现两个模型对高学术影响力论文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引文分析已成为学术影响力评价的一种重要文献计量工具和方法。国内外在引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其中荷兰莱顿大学CWTS(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y Studies)提出的Crown Indicator和L.Bornman等提倡的百分位数是两种广泛应用的计量指标。在学术影响力评价实践中,由于指标计算所需的引文数据难以获取,指标的计算往往存在困难。以ESI数据库为基础,结合Web of Science构建一套简易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计算框架和方法,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以期为机构或其他各种研究实体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引文评价与同行评审方法相结合进行论文评价的思路,利用F1000数据库随机获取同行评审指标论文131篇,利用WoS、JCR、ESI及ImpactStory检索工具获取每篇论文的常用网络计量指标,探讨与同行评价相关联的网络计量指标,并将其替代同行评价纳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综合评价能弥补单一类型指标评价的缺陷,实际的计量评价中采用相对指标和标准化处理,可以消除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因素和期刊数量的差异性,使评价具有跨学科、跨时间的可比性,通过对指标间相关性和相似性分析,可简化、替代或扩展指标。通过调整指标权重,突出同行评审在评价模型中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自2014年S.Fortunato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思想提出作者影响因子(AIF)后,AIF指标在国际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国内对该指标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AIF研究的基础上,针对AIF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修正得到CPIF(即Corrected Peronal Impact Factor),然后,以图书情报学领域40名同时具有高影响力和高发文量的作者为研究对象,利用CPIF指标评价其学术影响力,并分析其灵敏度、区分度与合理性,提出计算作者学术水平的综合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CPIF与H指数、AIF具有相关性;与H指数相比,CPIF的灵敏度、区分度更高;与AIF相比,CPIF的波动幅度更小,评价结果更稳定;CPIF能够综合反映5年时间窗口内作者发文和被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精细,并在评价青年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逼近“主流化”转折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论文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分析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力快速提升的原因,介绍SCOAP3和PLoS等出版商积极介入开放获取出版的情况及在开放出版模式上的创新及其影响,指出科研人员和资助者已采取更为积极的支持态度和措施,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正成为主流学术信息资源,研究图书馆面对这一颠覆性发展趋势,应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同行评议、影响计量学以及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学评价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F1000、Mendeley以及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将心理学与生态学的1,3篇论文的同行评议结果即F1000因子、Mendeley阅读统计、期刊影响因子,以及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被引频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行评议结果、传统引文分析指标以及以Mendeley为代表的影响计量指标具有低度正相关性,这意味着上述指标在科学评价中审视视角的不同以及数字时代科学评价的多维构成;心理学筛选数据中F1000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度几近为0,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期刊影响因子与单篇论文影响力的严重背离;生态学与心理学指标相关分析结果的不同折射出科学评价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图3。表4。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3.
引文扩散的动态过程更为全面地展现了科学论文的质量与影响。本文从引文扩散的视角出发,在传统引文指标基础上引入altmetrics,试图从论文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综合探究不同引文扩散模式下论文的影响力情况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规则型、持续型引文扩散模式下,altmetrics与引用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具有高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规则引文扩散模式下,引用与社交媒体传播量不具有相关性,高社会影响力并不总代表着高学术影响力;文献发表早期,altmetrics对引用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从扩散视角结合altmetrics对不同引文扩散模式论文影响力进行分析,为科学研究成果影响力评价构建多维度指标、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期刊时效性对影响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外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和低影响因子期刊,平均引文数与期刊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认为影响因子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期刊评价指标选取,对于不同水平期刊的评价,评价方法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许鑫  叶丁菱 《情报学报》2022,(3):275-286
伴随数据论文影响力的凸显,数据计量逐渐兴起。本文基于数据计量,融合多维度、多指标综合评价数据论文的影响力。首先,本文通过信息传播模式分析数据论文影响力的产生机制,解析出数据论文影响力可以划分为潜在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三个维度。其次,融合Altmetrics与引文分析甄选指标构建数据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三维空间差异性分析解构数据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度影响力反映出数据论文综合影响力,三者相互补充与促进。同时,数据论文应在整体上促进评审机制、引用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发展,在内部促进数据论文质量、内容、逻辑和时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探讨Altmetrics指标对学术图书影响力进行评价的有效性,为学术图书评价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方法/过程] 获取Twitter提及量、Mendeley阅读量、在线书评数量以及馆藏量指标数据,对数据集的覆盖率、分位数等统计量分析后,将被引频数与Altmetrics指标进行了指标间相关系数检验,再对高Altmetrics指标值的学术图书进行年份分布、学科差异及图书主题等实证分析,探究各指标在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结果/结论] 传统计量指标被引频数与Altmetrics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说明Altmetrics可以作为学术图书评价的一个新视角,不同Altmetrics指标反映了学术图书影响力的不同维度。未来的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建议结合学术图书的年份、学科等特征,将传统的引文与Altmetrics指标相结合,探索更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及其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1,他引:39  
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但是,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一论文发表的时滞和研究时期不同、引文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期刊源不同以及期刊自引现象等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统计和计算得出的影响因子必然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利用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所得到的期刊评价指标只能是一种参考性的评价指标,所以构建科学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郑民  丁佐奇 《出版与印刷》2019,(1):38-40, 41
论文的使用次数能否作为表征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一直未能形成定论。文章利用WoS的论文使用次数和JCR的影响因子这两个指标,分析中国SCI期刊及不同学科SCI期刊的使用次数和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使用次数对期刊影响力的表征意义。发现论文使用次数和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具体学科内相关性更优。说明使用次数可作为论文影响力早期评价的客观指标,提示我们要注重评价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期刊的即时评价指标,及时做好宣传推介并调整组稿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的引文检索功能,统计了<档案管理>2006年-2008年载文被引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从被引篇数、被引频次、被引论文年份、被引论文作者、被引作者机构、被引作者地区、引用期刊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计算出该刊2006年~2008年的自引率(24.24%)和各年份的即年指标(分别为0.0445、0.0130、0.0307)、影响因子(分别为0.1207、0.2439、0.2422),客观地评价了<档案管理>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及其在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ISI Web of Science收录的OA期刊为样本,采用特征因子作为文献计量的指标,从宏观角度对高影响力OA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数据统计,将样本中的OA期刊与非OA期刊进行对比分析,并对OA期刊的发展趋势进行曲线拟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