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企业仿生学的研究思路,构建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调查问卷所得样本企业数据,对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实证甄别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因素,得出企业家素质是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第一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企业家成长困境,并对培育企业家素质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立  王博  潘雄锋 《科研管理》2012,33(6):16-23
本文通过对光洋科技公司成长历程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科技创业企业在不连续技术变化环境中动态能力形成、成长和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以创新成长为目标的动态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有创业的成功和企业家远见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创新领先战略、创新源发现机制以及包括技术能力在内的组织能力的协同演化是科技创业企业实现成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耗散结构论视角下中小型科技企业生态位选择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外部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所确定的企业生态位所决定的.从复杂科学中的耗散结构论角度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生态观与企业生态位的内涵,认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符合耗散结构的特点,并探讨了该视角下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法律、创新网络、金融生态、产业演化、企业集群等关键生态因子的选取,指出中小型科技企业生态位的构建需要政府政策等外部环境的积极支持和企业自身生态位的能动适应及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玉明  刘德胜 《软科学》2009,23(11):107-113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并促进其成长,有必要构建一套成长机制评价体系。首先,以仿生学理论为基础,从内外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形成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评价指数,该指数是由内生机制指数和外生机制指数共13个分指数构成的三层指数结构。其次,以山东省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验证指数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检验结果显示,指数评价结果基本吻合样本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马永红  李柏洲  刘拓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3):141-143,158
本文在明确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成长环境构成要素并对其进行划分,从八个子环境遴选评价指标组成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理论评价体系。并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和反馈检验等方法对理论指标进行实证筛选,构建了一个由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相耦合而成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借鉴组织原型理论和创业领导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对科技创业企业如何成长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天津市科技创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和对6家案例企业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图及其内在成长机理。研究发现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是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关系驱动3种组织原型相互转换基础上实现的动态非线性成长。3种不同的组织原型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内创业企业所关注的关键战略活动、关键利益相关者和关键知识开发领域来判断。3种组织原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并没有顺序性,但新的组织原型都是对先前组织原型的直接反应。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科技创业企业组织原型之间的转换过程是由创业者领导力推动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力量,针对科技企业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成长和品牌成长对科技企业成长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技术创新和品牌联动关系及各自成长阶段,以组织结构变革和市场顾客群体扩散为划分标准,构建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模型,包括聚焦、骤升、规范、成熟和持续五阶段。通过南京威尔药业、巨鲨医疗和华为三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研究模型的正确性,为我国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状况的分析,提出优化公司治理模式、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群和完善企业成长环境组成的对策,以促进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素质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首先从仿生学视角提出企业家素质的构成要素,通过对山东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调研,识别中小型科技企业企业家素质的构成.然后,按照成长能力的大小进行聚类,井分析不同类的企业家素质差异.结果表明,企业家决策创新能力、领导协调能力和知识素养在不同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呈现同方向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赵忠伟  李睿  朱冰洁 《科研管理》2019,40(7):247-256
将组织柔性划分为组织结构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文化柔性四个维度,将企业成长划分为质的优化和量的扩张两个维度,建立组织柔性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引进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从技术、市场、和政府政策三个角度测量环境动态性,研究环境动态性在组织柔性影响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基于297份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验证建立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资源、能力、文化柔性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质的优化和量的扩张均有正向影响;结构柔性对于企业量的扩张无正向影响,对企业质的优化有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在结构柔性、能力柔性、文化柔性对企业质的优化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能力柔性、文化柔性对企业量的扩张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柔性的四个维度,提出提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组织柔性水平,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sub-dynamics of economic exchan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trol can be captured with a generalized Triple Helix model. We propose to use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configuration among the three sub-dynamic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ynergy in a configuration. This measure indicates the reduction of the uncertainty which prevails at the level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ata at the district level in Germany, the conclusions of a previous study about the Netherlands are tested: medium-tech manufacturing is the main driver of the knowledge-based configuration in a regional economy, whil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tend to uncouple the economy from the regional configuration. At the level of regions (NUTS-2) Germany's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s no longer structured in terms of the previous East–West divide of the country, while this divide has prevailed at the level of the states (NUTS-1) that constitute the Federal Republic. However, the effects of high and medium-tech are not specific for the western or ea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configuration of medium-tech manufacturing can be considered a better indicator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an that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学者群体创办企业的微观过程,研究这类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选取6家学者创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出技术路径、资源路径、补短路径、扬长路径、资本路径、人才路径6个主范畴及其对应的20个子范畴,构建学者创业企业成长三级动力火箭模型,归纳出学者创业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6条主要成长路径:在初创期可通过技术路径和资源路径打下生存基础;在成长期可通过补短路径和扬长路径取得快速发展;在成熟期可通过资本路径和人才路径持续迸发生命力。根据研究发现,建议创业的学者群体在自身擅长的技术领域开展创业,在筹备期积极争取课题或项目资源、在初创期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在成长期着力克服旧路径依赖并放大核心优势以及在成熟期预先储备资本运作技能。  相似文献   

13.
赵驰  周勤 《软科学》2011,(10):94-100
结合企业演化内外部的环境变化,通过构建一维状态空间的基本演化方程和势函数,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自组织结构模型———尖点突变模型。通过分析企业成长驱动力及其成长路径的选择,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自稳定成长和自重组成长的两阶段成长特征;(2)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渐变式累积成长阶段,知识资本存量的运动轨迹是一条"S"曲线;(3)进入到技术创新为主的突变阶段,正负熵决定了企业成长路径是否发生突变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企业专利数量的变化作为技术演化的路径,以体现本土企业逆向创新的发展过程,探讨本土企业逆向创新过程中专利演化的影响因素及演化结果。构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不同阶段竞争生态的Lotka-Volterra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和分析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在国内外两个不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专利演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中,本土企业的专利演化主要由其资源竞争能力决定;但在国外市场竞争条件下,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不大时,处于劣势的企业有机会利用专利优势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从企业资源竞争能力提升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重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布局高价值专利,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各影响因素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倾向的影响机制,在分析平台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基础上,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合作博弈的最优控制模型,通过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求出模型的纳什(Nash)均衡解,并通过调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数量观察共同平台总绩效变化,运用MATLAB仿真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在由大企业建立的共同平台内,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绩效水平自增长系数、由于合作带来的绩效水平增长系数正向作用于合作绩效因子,绩效水平衰减系数、绩效成本系数、企业绩效系数反向作用于合作绩效因子,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合作倾向产生影响;共同平台的总绩效随着平台内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正面临“高端回流”与“低端分流”的双重竞争,探究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有助于克服低端锁定效应。文中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递推逻辑,深挖路径设计契机,主要结论有:依据知识编码程度、生产复杂程度和低端节点发展潜力3个指标差异,将全球价值链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等5种类型;进一步核算知识编码指数等判识中国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主要参与类型为俘获型;并且后发者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各阶段中最容易在升级阶段被“俘获”。鉴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向具有高边际效益和高平衡关系的价值链转型以及链外升级两条“逃离”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组织结构是一个开放演化、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从而其知识传播和扩散具有新的特点。文章首先构建反映集群组织结构变化的NW小世界网络模型,以特征路径长度、聚集系数等参数来反映其组织结构特征和知识传播的关系;其次,结合科技型企业知识吸收的五大特征要素建造网络多维度的知识扩散模型。经模型检验发现,密切的战略联盟关系和知识交流频率能显著地提高网络中的知识扩散量,降低特征路径长度,提高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管理是关系其能否持久生存的重要问题。对雅虎、Facebook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创新管理问题;拓展摩尔模型中消费者心智阶梯的发展路径,并从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角度扩展摩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具有特殊的时序化创新偏好,无视时序化市场特征的创新能力管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其对应的时序化市场需要;创新能力发展对策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市场、实现创新价值、保证持续成长的重要创新战略内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战略应构建在时序化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上,只有能够适时调整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方向才能满足其所面对的时序化消费者市场需求,获得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资源,实现科学的创新能力管理,获得企业的持续成长,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20.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高风险性源于其成长的特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难甄别性以及由此引致的成长机制的不完善性。从仿生学视角入手,以1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提出其成长机制构成要素并实证检验其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包括内生和外生共13个关键要素,且各要素对企业成长性的不同因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据此提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