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颖 《今传媒》2020,28(1):135-138
近几年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对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实现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和谐相处也成为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正因为社交机器人的类人性与人机交互效果有关,而图灵测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测量机器类人性的方法,因此本文尝试从图灵测验入手来思考如何促进人机社交传播,并介绍了如何将图灵测验应用于人机社交传播领域,提出目前的图灵测验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局限性及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0):39-51+127
随着人机传播现象日趋活跃,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中。但其中并未提及人机传播作为独立科学研究体的合法性来源问题,而这恰是人机传播研究的“元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厘清人机关系。立足这一认知,从辨析人-机本体论差异入手,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机器与技术物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本体特征,将人与机器定位于广阔的行动者关系网络,探讨如何在行动者的传播实践中重组人机关系,并在行动者协商与互塑中发展人机传播,籍此确立人机传播的科学研究体身份。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2):10-17
在Twitter、Facebook、Reddit、QQ、微博等平台中,社交机器人生成的内容比比皆是,社交媒体正在变为"人+社交机器人"共生的生态。对社交机器人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文献回顾发现:计算机学科主要关注社交机器人背后的技术问题;社会学科主要将社交机器人视为异类,从文化批判、人机关系、传播效果、政策法规等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社交机器人含义的探讨,认为"人+社交机器人"正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对于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上的传播学来说,亟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5.
技术不仅描绘着新的媒介图景,也在塑造着新的社会运行方式.社交机器人作为算法技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已经渗透至社交媒介的内在机理之中,并干预着社会治理的走向.因此本文聚焦于这一新的算法行为体,从社交机器人行为机制出发探讨其与网络治理的关系,分析其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的双重角色,提出人机交互下的社交机器人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了传媒业,解放了新闻从业者,也给予了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但伴随着技术对于传媒业的实践应用,相应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隐私权、著作权等公民基本权利难以维护,算法推荐致使信息茧房、刻板偏见等问题涌现等。如何完善人机适用的新闻伦理法规,建立符合智媒时代“媒介素养”的治理框架?本文从“人机协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应积极发挥人的主导价值以及人机各守一端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为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关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对于在信息与知识两方面皆有较高需求的考研群体来说,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尤为关键。基于扎根理论,本文从人与技术互构的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考察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实践和交往互动体验。研究发现,考研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特定的内在需求和技术想象进入微信互动情境,并通过互相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过程完成“考研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产生的获得感与约束性,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赋能性支持,二是抑制性支持。赋能性支持包括功能型、情感型和关系型社会支持;抑制性支持表现为数字囤积、可见性隐忧和焦虑共同体。社群成员可通过数字规避、数字隐身和数字离场等形式进行利弊权衡和关系调适,以此来缓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东伟 《青年记者》2023,(24):49-51
如今,聊天机器人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机器人不具有自我意识,但其在人机关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颠覆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人类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机器人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人机共生和同构为我们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权力争夺,还可能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流动加剧、群体性孤独愈显突出的移动时代,使用聊天机器人寻求情感寄托、实现自我支持已是一种惯常现象。围绕亲密关系的在线化问题,本文回顾了大众媒体如何作为关系代理实现人际补偿,讨论与机器建立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但聊天机器人在决策效能、隐私保护、信任维护等方面带来的争议揭示,其“成为人”还有很长的距离。但聊天机器人依循类人际沟通的行为规则呈现出社交活动中的独特性,人机亲密关系重新协商了与技术环境、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拓展我们在数字时代对于社会关系的范围、形式和结构的理解。未来,研究者需要立足于人机亲密关系的共同创造过程,针对其交互细节和应用场景构建更为丰富的理论观察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当前计算机在图书馆应用的实际情况,将“异化”概念引入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中。就现代技术应用对工作人员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危害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用人机工程学对“自动化会减轻工作量和减少人工作人员”这二种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应用人机工程学以解决“异化”所带来的问题,以进一步改善人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13.
王鑫  高源 《传媒观察》2023,(6):89-96
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相似文献   

14.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15.
光琪凝 《今传媒》2023,(9):24-27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及其背后的大模型,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将助推媒体智能化发展,加速“人机协同”进程,对新闻生产方式、新闻报道理念、信息传播环境等环节带来深远影响,但是,也需要警惕它带来的数据信息准确性有偏差、版权问题不清、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媒体智能化时代人机协同的大趋势下,关键是要在技术的使用和人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迈南  何姗  焦宝 《青年记者》2007,(12):35-35
近些年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批校园SNS网站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将大学生带人一个社交网络化的新时代。 校园SNS的传播理念分析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Twitter空间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议题的行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讨论最高峰期间相关数据共计211088条。研究发现:在有关中美贸易谈判议题讨论中,社交机器人占比13%,发布内容占比接近20%;社交机器人的粉丝数量与正在关注数量呈强相关关系;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话题的社交机器人策略主要是消息推送,没有发现意见领袖等;从话题倾向性上看,社交机器人中反对贸易谈判的占了多数(55%),大部分内容跟美国农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众多新技术与应用的加速发展,不仅让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凸显出来,也对当下社会的信息传播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2022年的新媒体研究,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在社会实践、技术哲学和伦理等不同层面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本文通过对2022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上新媒体相关研究论文的主题聚合,提炼出五大议题:元宇宙研究、具身传播研究、虚拟数字人与社交机器人研究、人机传播研究、健康码与数据研究,并分门别类加以简要述评,以期通过这种有限的梳理与整合,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他者,产生了人机拟情关系。人机拟情关系具有"真实性""安全性""稳定性"。藉由人机关系的发展变化关照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及人际关系变化,人机之间的拟情关系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孤独生存境遇和极度萎缩的人际关系。我们一要重新审视包括人机关系在内的新型拟情关系,二则要反思现实中萎缩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