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学科大类的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过程性、验证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阶段教学目标,构建了"三层次七系列"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综合—创新"3个循序渐进的实验层次和"建筑设计基础、艺术与表达、风景园林、建筑技术、数字化技术、设计研究、设计实践"7个实验课程系列,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丰富、与专业主干课程高度匹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对建筑学科大类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华中科技大学推进基于学科大类平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基于学科大类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于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体制创新、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基于学科大类平台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发展战略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长江大学实际,构建了"一二三三五"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特色方向模块的模块式结构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形成了"三阶段阶梯式"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三层次综合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三层次内外结合式"实习教学体系和"三载体竞赛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机械大类学科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承上启下,举足轻重。一直以来,机械专业大类学科基础课群的发展并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公差课的短板效应。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公差配合的问题最多、争议最大。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以此为基础,本文将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了基本技术、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四大块,并以机械专业大类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分别说明了这四大块在实际操作时对环境、师资、设备的要求,同时对相应的实训内容编排等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机械设计作为机械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机械学科的热情和对机械创新设计的探索。本文从机械设计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案例,从而提升机械设计课程的实时性和专业性,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为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机械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团队围绕机械专业核心能力提升进行了教学设计,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教学设计思想,构建了无人平台行走与驱动系统结构设计、特性仿真及控制算法等实践教学模块,并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经过两轮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课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创新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通过有效促进理论与机械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机械学科及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建设相结合、教研及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不断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向职业能力转化,是高职课程深入改革的"瓶颈",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切入点。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依据高职机械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按对实际机械进行综合分析的要求,有机整合多门传统学科而创建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从全新的视角构建了"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了传统同类课程长期以来沿袭本科院校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回归工程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计算机大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秉承成果导向教学理念,采用"穿透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竞赛驱动的"四类型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群组成特性、实践案例模块化构成、金课建设标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特性的竞赛类实践课程,使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共同服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模块化案例实践教学为课程灵魂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课程形式和案例内容的建设标准,提升了计算机大类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机械学科本科毕业设计中引入现代设计方法的必要性,指出了机械学科本科毕业设计中常用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范围,举例介绍了现代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应用效果,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现代设计方法在机械学科本科毕业设计中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进行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成熟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是进行各个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人所共同使用的工作语言、工具语言、操作语言的知识体系,是适用于某个学科实际教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通过企业模拟与仿真实践教学,解决管理学科学生各专业知识和技能彼此隔离、理论和实际相互隔离的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构建系统整合的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文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设计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建立了分阶段实施的培养模式,并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并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该教学实践方法对新工科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组并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项目教学法,使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实践教学涉及电子、自动化、机械等多个学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以大连理工大学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探究机器人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提出贴合实际的、可复制的机器人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深度广度结合、软件硬件结合、科技创业结合的"三结合"科学化教学体系,构造"实训型"集约化教学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链条,形成较完整的高校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协同创新的发展平台,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目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范围内,机械类学科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调研、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建设的特点。针对现有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工程教育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我校机械大类本科教学拓扑图网,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为本学科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逐渐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识。本文总结了清华大学土木类学科通识教育的大类宽口径培养模式。立足于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调研了国外高水平土木类学科的本科培养模式,阐述了清华大学土木大类宽口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重塑、培养路径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给出了四年制171学分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案;总结了土木大类本科培养的主要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类学生管理体系以及大类培养质量控制与反馈体系的建设。同时,结合外部教育专家评审和近4年的大类培养实践,总结了土木大类宽口径本科培养的经验,并提出了大类培养面临的外部评价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中权限不明晰和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构建产学研培导“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产学创用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应用性也决定了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性。针对本科教学,文章分析了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从六个环节上对该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