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化身,其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若要认识西南联大,最好从该碑文入手。但今人已难读懂该碑文了,有鉴于此,文章对碑文作了注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西南联大现象"成为一个经久不散的热议话题。所谓"西南联大现象",可以概括为:在社会环境极为恶劣、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西南联大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现象。众所周知,"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它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当时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数次南迁而联合组建的一座特殊大学。它校址设在昆明,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选修班。西南联大在云南前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是长沙临时大学。临时大学只有半年的历史。1938年春,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存在了八年,1938—1946年。它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无疑地占一页的地位。在这短短的八年间,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现在,许多西南联大校友是祖国建设的骨干,不少校友还在学术科学上作出成绩,蜚声国际。  相似文献   

4.
陈洁 《成才之路》2011,(4):47-47
冯友兰是现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其三部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学术经典。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表示,为其哲学名声所掩,冯友兰作为教育家的建树却长期较少被注意。冯先生虽没有担任过校长,但从其对大学教育所做的实务到教育思想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清华人文方面招揽了那么多名教授,  相似文献   

5.
<正>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张岱年1990冯友兰先生于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的时期。所谓“贞元”意谓“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意谓抗战建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河南唐河县人(1895—1993),美国蒲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主任、校长,清华大学负责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任,北京大学知名教授。著有《新理学》、《新世论》、《新世训》、《新原人》等贞元六书,《英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九卷,约600万字。是中国当代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学贯中西、五车巨富、学术泰斗,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全球有六十三个国家开设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长足弟子遍布世界。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大三校合作成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 ,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大虽仅存数年 ( 1 93 7年 8月至 1 946年 7月 ) ,但成就卓著 ,在国内外教育界赢得美好的声誉。关于三校的合作 ,冯友兰先生在其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同不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可谓一语中的 ,精练地概括出三校精诚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 ,试析联大三校合…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与西南联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以哲学家、哲学史家名世,但冯友兰也是一位教育家。作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坚持民主办学的理念,以丰硕的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培植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服务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西南联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冯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冯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要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摒弃‘门户之见’,强化交流合作,坚守学术道德,弘扬科学精神,推进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校长陈吉宁以西南联大为例,西南联合大学由抗战时期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三校虽然历史不同,学风各异,却做到了"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为中国高等教育构筑了一座精神丰碑。陈吉宁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西南联大精诚团结、合作包容的优良作风。"在当下,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只靠几所院校、几个教授单兵突进,而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需要加强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学者之间的紧密协作。"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的历史及贡献 我们通常讲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实是一个简称,它的完整称呼,应该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实际上又包括两个时段,前一个时段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一个时段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它是抗战期间由著名的中国北方三所最好的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的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他一生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大学教育,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振兴教育、改革教育的今天,进一步考察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将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简要分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和英国的《泰晤士报》两家世界知名媒体的大学评估与排名的基础上,对照我国大学评估的历史与现实,对我国大学评估与排名工作及中国大学的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与郭秉文办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与郭秉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我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改革活动,使得这两所大学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府,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卓越典范。通过论述了他们的办学思想渊源,对比他们在大学理念、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校园文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思想差异与共同点,以挖掘对我国当代大学建设和发展应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的教学与比较,以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历史上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思想的检讨和反思,有肋于我们科学在确定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才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及综合大学教育院(系)的三个阶段,这种演变蕴藏着一些规律。我国师范教育历史悠久,自创建以来,为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所需师资,培育了大批人才。然而我国师范教育却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重大挑战。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挑战,近年来,理论界在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学术界和海外华人学者的关注。本文着重就学者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性发展的历史反思,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性发展与中国文化、大学改革及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性发展尚需继续深入研究的若干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贻芳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杨荫榆也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大学的女校长。比较我国现代史上这两位早期女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功过是非,对认识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地方文化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国初年,女子还基本上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先驱,他自始至终都关心、支持女性的教育,为争取女性教育权不懈努力,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女性教育理论。本文探讨了陶行知的女性教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了其创造性、发展性的思想特征,分析了陶行知女性教育观的民主精神,希望对当代的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牛津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津大学是一所古老而现代的大学.在长达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牛津始终坚守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致力于造就有教养的绅士,培养精英人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以及国际化教育.牛津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成熟和发展,大学排行榜由美国首先产生,并席卷到世界各国。美国、英国、中国等国通过国际间合作或自己的研究都先后开展了大学排名的工作,本文追述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展的历史,比较目前最著名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THE排行榜和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的排行榜的两大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为我校进行大学排行榜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