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员的知识流动意愿是团队知识流动水平和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知识网络分析框架,围绕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展开研究,构建了包括制度机制、网络氛围、节点特征以及网络结构4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选取我国东北三省多所高校内有代表性的24个具有虚拟性质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成员知识流动意愿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是科技资源流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补的过程。本文通过已有研究和基本假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投入产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目标成果和提升路径,提出应遵循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科技创新资源加权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形成大湾区科技合作一盘棋;改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科技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优化大湾区科技合作布局,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文结合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产生特点,从组织系统观、生态观两个视角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耦合关系开展了研究,确立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学习与知识流动4个集成整合关键域,按着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演化进程分为初始集成优化、发展集成优化、成熟集成优化、持续改进集成优化关键域,分析和研究了各个集成整合优化关键域的集成整合方法,构建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有机共生集成优化系统体模型。  相似文献   

4.
外包环境下的知识管理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了与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制造相关的要领,即外包、虚拟企业和纵向扩散,并将之统称为外包环境;依据产品本身和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属性,即封装性和交互性,将外包环境下知识流失风险分为四个区域,对应不同区域,给出了基于知识管理与控制的相应的外包策略;按照知识的不同属性,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合作中知识流动的方向,将外包环境中的知识流动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不同类型下,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与控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发挥和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211高校”的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基于高校-企业所在省份专利合作关系的知识流动有向网络,以“区域内-区域外合作”和“宏观-微观”为支撑,探讨了京津冀产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从“区域内-区域外”视角而言,北京市在区域内部合作中处于中心,而区域外部知识流入则以南方省份表现更强劲;从“宏观-微观”视角而言,京津冀产学合作从外延  相似文献   

6.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重点评价了湖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技术流动状况,进而提出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在产学研合作的知识流动关系中,知识转移既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又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保护与加强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构成了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组织类型和区域边界两个维度将跨区域研发合作划分为四种模式,采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大典型区域1985-2008年的发明专利数据,考察了三类主要邻近性因素对不同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对跨区域企业间、跨区域学研机构间合作的影响均不显著;技术邻近对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大多为负;关系邻近对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大多为正,且这种正向作用在跨区域企业间、跨区域学研机构间的合作中尤为突出。最后,结合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跨区域知识流动方式,对我国典型地区的跨区域研发合作主导模式及邻近性的不同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我国省部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协同合作所搭建的实现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的有效载体.省部产学研舍作平台分为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两种类型,平台数量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其增长态势与我国科技政策密切相关;中央各部委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不同产业部门提供、配置相应的科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平台服务的主要产业;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平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平台建设主体、平台特性以及建设导向等方面呈现4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科技企业除了显性知识外,隐性知识也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结合演化博弈论相关理论,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了影响科技企业隐性知识传播和分享的原因、分析了隐性知识管理的常见方法,最后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流动成本以及分享方获得的奖励是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享收益决定分享的具体方式。文章就联结和克服科技企业知识流动“知识孤岛”问题,提出建立内外部知识联盟,加强知识管理和激励等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复合隐性知识的集成是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整合的核心,为实现技术整合过程中复合隐性知识的有效集成,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基于技术整合的复合隐性知识集成特征和过程,构建了基于技术整合的复合隐性知识集成微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得出复合隐性知识有效集成的参数条件为:δ1,δ2>1,且集成效果与δ1,δ2的变化具有同向性。最后,从组织管理视角,提出通过搭建实现知识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全方位、多视角的激励机制,着力加强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工程文化建设,促进基于技术整合的复杂重大科技工程复合隐性知识的高效集成。  相似文献   

12.
苏屹  林周周  欧忠辉 《科研管理》2020,41(7):100-109
在将区域创新活动划分两个阶段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知识流动相应地划分为知识创新流动和知识应用流动,利用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两阶段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性,且第二阶段的空间相关性更强;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均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在不同空间因素作用下,知识创新流动对第一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应用流动对第二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创新流动对RD资本存量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负向调节效应;知识应用流动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刘云  程旖婕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23-1631
基于全球5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引文数据,从个体和国家对两个视角探析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内在机制,并且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了影响国家知识流动表现和国家间知识流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滞条件下本国的国际合著行为对知识流动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2)国家间的知识势差、知识相似性、科学家流动量、科研合作强度、关系的网络位置都是影响知识流量的重要因素,且存在国家间关系的网络位置-知识势差-知识流量的作用路径。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知识流动需要不断利用知识相似搜寻潜在伙伴、人才流动等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构建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基于网络位置相近搭建国家间知识互动平台辅助提升知识势差对跨国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将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以及开放共享服务实践衔接起来,构建科技报告知识共享的机理路径,为优化科技报告资源管理,传播科技知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讨论科技报告知识共享的参与要素及承担的功能作用,基于过程管理理论分析科技报告知识共享的流动路径,将科技报告知识共享过程划分为知识组织、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应用三项阶段,结合业务实践研究归纳。【结果/结论】建立知识流动视角下,基于NSTRS的科技报告知识共享机理模型,形成了制度化保障、系统平台支持、公众积极参与的科技报告知识共享路径。【创新/局限】揭示了科技报告知识共享的来源、手段、方案、目的等方面的规律特征,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聚焦科技报告知识共享效果研究,挖掘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人力资源区域流动的特点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本、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总是流向能使自身价值增值的区域。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区域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出人力资源区域流动的决策模型,并对个人区域流动决策进行分析,表明人力资源区域流动是由个人收益、流动成本和环境效应三个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认为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协调知识产权冲突受制于外部政策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我国通过科技立法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创新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和主要内容。在广东省、教育部联合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背景下,通过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流动、技术创新和扩散三种联结机制,省部产学研合作促使区域的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创新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管理》2018,(6):10-17
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视角,将区域知识溢出与区域知识转移划分为本地知识溢出、外地知识溢出、本地知识转移与外地知识转移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使用2011年~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上述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在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就直接影响而言,提高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均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调节影响而言,区域技术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本地知识溢出与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当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时,提高本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最后,针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路径与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从引文内容视角探究引文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的知识属性与引文网络中知识流动效应间的关系。【方法/过程】首先,在阐述引文内容视角下引文网络知识流动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静态特征属性和动态结构属性2个方面构建了知识流动的演化动力模型;然后,依据影响引文网络中知识流动效应的主要因素,从知识吸收效应、知识叠加效应和知识成本效应3个方面构建了知识流动效应函数的数学模型;最后,借鉴描述知识溢出效应的蜂巢模型及其修正模型提出了知识流动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结论】运用Netlogo设置演化动力模型的初始参数,并通过仿真实验剖析各因素对知识流动效应系数的影响机理。文中方法可为客观反映引文网络中的知识流动规律与模式,并揭示引文网络中的知识流动效应提供一套可参考的实证模型。【创新/局限】本文通过计算实验方法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引文内容视角下引文网络的知识流动效应,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但并未结合实际题录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和优化。  相似文献   

20.
科技咨询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艳芳 《学会》2009,(2):47-50
由科协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通过整合科技咨询的人才、信息、物质等资源,以最少的成本,发挥资源集成服务的最大效用,使科技咨询服务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化的全过程。该文通过对科协的科技咨询工作作简要介绍,阐明科技咨询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所发挥的科技中介作用,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