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能力进行分析,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曲棍球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表明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导致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的第1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下半场下降更明显。在划分运动员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对比发现,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距离存在显著的位置特征,前锋运动员和前卫运动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运动员。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视频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6届欧洲杯决赛阶段的142例进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6-60min”是进球最多的时段;“地滚球”对守门员造成的威胁最大;淘汰赛阶段场均进球大于小组赛;球门“左下部”成为进球最多区域;赛事常规时间下半场进球多于上半场,加时赛上半场进球数高于下半场;“脚内侧”是运动员首选射门部位;首发和前锋位置球员进球最多;“接球近射”和“抢点抢直接射”是运动员得分最多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运动员比赛心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心率表对中国女子足球队备战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系列热身赛的比赛心率进行了测量,对中国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全场比赛、上下半场比赛、中场休息时的心率和比赛不同时段的心率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女子足球队运动员比赛负荷强度较高;不同位置运动员比赛负荷强度不同;上半场的比赛负荷强度高于下半场;不同时段的比赛负荷强度不同;中场休息时的心率与上半场比赛心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中场休息平均心率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都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取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心率监测系统对14名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3场课堂教学比赛中的内、外部运动负荷进行量化,采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对比其上、下半场比赛负荷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足球专项课堂教学比赛中,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平均跑动距离为8 319 m,平均跑动速度为5.59 km/h,平均完成19次高速跑和7.6次冲刺跑。学生在上半场的跑动总距离,平均跑动速度,慢速跑、低速跑、中低速跑、中速跑、中高速跑和高速跑跑动距离、跑动时间与次数,高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和时间,低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时间和次数,低强度加速跑跑动距离和次数,加速度负荷、反复高强度跑动次数都明显高于下半场(ES介于0.35~1.22,可能性>75%),上半场的步行移动时间(ES=0.94,可能性>99.5%)和反复高强度跑动的平均恢复时间(ES=1.60,可能性>99.9%)则明显低于下半场;(2)大学足球专项学生的课堂教学赛的比赛时的平均心率为165 次/分钟,约占最大心率的82.8%,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整场课堂教学比赛59.5%的时间中处于中高强度和高强度心率区间,学生在下半场处在中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明显多于上半场(ES=0.5,可能性介于75%~95%),而上、下半场处在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只存在微小无意义的差异(ES=0.15,可能性介于75%~95%)。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36名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并对各项指标在比赛中实际应用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不划分位置情况下,男子曲棍球全场技战术运用形式最多的是传接球、运球和抢截球.在运球、传球、接球、射门、抢截球、犯规等人均次数方面,上半场要多于下半场;在个人突破、助攻、进球的人均次数方面,下半场要多于上半场.2)划分位置情况下,在传接球和抢截球方面,后卫平均次数最多;在运球、助攻、个人突破和犯规方面,前卫平均次数最多;在射门和进球方面,前锋平均次数最多.3)通过方差分析得知,不同位置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运球,传球,接球,射门,突破,进球,抢截球和犯规等技战术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欧洲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犯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16支球队31场比赛中犯规动作进行技术统计研究,对欧洲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犯规特征及规律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在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全部比赛中上、下半场犯规次数相差不大,但下半场裁判员出示的红、黄牌数量远远高于上半场,上、下半场最后15 m in是犯规最多的时间段;现代足球比赛中利用犯规来破坏对方的进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对2006年世界杯决赛阶段64场比赛的147个进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进球的主要区域在罚球区内;下半场进球数高于上半场,前60min进球比较平均,76~90min时段是进球的高峰期;进球的射门方式以脚射为主;各位置进球最多的是前锋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77名吉首大学普通男性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急性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足球运动急性踝关节损伤主要发生在比赛中,发生时间主要在上半场15min和下半场15min;发生区域集中在罚球区附近,且以前锋为主,其次为前卫;损伤类型以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旋后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9.
魏华 《新体育》2005,(3):52-53
女足输球仍夺冠1月28日,泉州女足四国邀请赛开始首日角逐,中国女足主场以3比1战胜俄罗斯女足,取得了2005年的开门红。上半场,韩端首开纪录;下半场俄罗斯追平比分,中国女足通过换人进行调整,季婷和毕研1分钟内连入两球,锁定胜局1月30日,中国女足3比0大胜澳大利亚女足,在经历了上半场的平平无奇之后,下半场3分钟内,中国女足连入3球,潘丽娜先拔头筹,韩端锁定胜局,任丽萍最后将比分锁定为3比02月1日,中国女足同德国队进行了本届泉州女足四国赛的最后、也是份量最重的一场比赛。老辣的德国队通过上半场的两粒入球笑到最后,最终中国队0比2落败。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第18届世界杯决赛阶段64场比赛的147个进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进球的主要区域在罚球区内;下半场进球数高于上半场,前60min进球比较平均,76-90min时段是进球的高峰期;进球的射门方式以脚射为主;各位置进球最多的是前锋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虑比赛中断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探讨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比赛结束时段跑动能力是否下降。方法:基于STATS Pro R计算机视频跟踪系统采集的275名职业足球运动员3 438组比赛跑动数据,围绕足球比赛间歇性特征,同时考虑中断时间动态特征和比分差距大小对跑动表现的影响。运用数据级数推断分别界定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半场结束时段和比赛结束时段的跑动能力是否下降。研究发现:(1)相较比赛开始阶段,比赛结束时段的中断时间呈现清晰的增加,比分均衡比赛结束时段的中断时间增加更为明显;(2)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比赛结束时段总跑动距离呈现清晰的下降(ES=0.31~0.56),但该下降以中、低速跑动距离为主,所有位置运动员冲刺跑动距离均只出现微小无意义变化(ES=0.14~0.08);(3)上半场中、低速跑动距离下降程度大于下半场,高强度跑动距离的下降程度小于下半场;(4)比赛结束时段跑动表现变化的位置特征表现为,中后场运动员高强度跑动距离未发生有意义变化,前场运动员高速跑动距离则呈现清晰的减少(ES=0.25~0.37)。结果表明:考虑比赛中断因素影响后,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比赛结束时段高强度跑动距离总体未呈现下降趋势;中后场运动员高速跑动距离和冲刺跑动距离均只出现了微小无意义变化,而前场运动员的高速跑动距离则呈现清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2.
采取数据级数推断与广义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对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正赛阶段381名非门将位置足球运动员在829次打满全场的比赛中的跑动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1)在本届世界杯中,所有外场球员场均跑动距离(9 872±956) m,其中,高强度跑动(速度>20 km/h)距离约占7.2%,场均高强度跑动次数(31±11)次;(2)中场球员的场均跑动距离最多(10 608±759) m,其次是前锋球员(9 622±900) m,最少的是后卫球员(9 484±807) m,其中,前锋球员完成最多的冲刺跑动[速度>25 km/h,(259±113) m]和慢跑[速度<7 km/h,(3 827±324) m],中场球员完成最多的是低速跑[速度7~15 km/h,(4 705±685) m]和中速跑[速度15~20 km/h,(1 596±333) m];(3)本届世界杯中,所有球员上、下半场的跑动距离[(4 940±507) m 与(4 933±516) m]、最大跑动速度[(27.5±2.7) km/h与(27.5±2.5) km/h]、高强度跑动次数[(15.5±6.2)次与(15.1±6.0)次] 都只体现出极其可能的微小无意义变化(ES=-0.04、-0.06、-0.03,可能性皆大于99.5%),而下半场的慢跑距离(1 917±186) m相对于上半场的慢跑距离(1 771±176) m,则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的升高(ES=0.82,可能性大于99.5%)。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比赛能力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中国13个优秀女子足球队(包括国家队)及8个外国队的比赛进行了研究,临场技、战术统计指标33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在比赛中全场40.9%~54.4%的时间在跑动.跑、走、停3者比例为1∶1.7∶0.28,运动员整场比赛活动距离平均为5 128 m.国内、外女子足球队在采用基本阵型上比较接近.阵地进攻是各队采用的主要打法,中路进攻突破运用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是边路进攻,进攻手段中传切配合效果最佳.快速对抗情况下传球技术运用质量较高.无论是快速、慢速、原地情况下接球,非对抗接球的次数都明显高于对抗中接球次数.快速情况下抢球的次数明显高于慢速、原地情况下抢球次数.中前场是运用传球、接球、抢球技术最多的场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队男子足球运动员比赛中体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是运动员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基础,对比赛期长时间高水平竞技能力的保持和伤病的预防也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国国家队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征,并且与国外优秀足球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足球比赛负荷量大,小负荷运动比例大.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动距离与国外运动员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前锋和中场运动员的跑动距离相对较少;比赛负荷具有阶段性.在90 min的比赛中负荷强度出现2个峰谷,即在30~45 min和60~75 min两个时间段.在第2个峰谷,中国队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处于整场比赛较低水平,可能会影响这一时间段的技战术能力发挥和场上的攻守平衡局面.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and characterise the distances covered by Brazilian professional futsal players. The trajectories of 93 players during five matches were obtained using an automatic tracking method. The distances covered were analysed for different game conditions: over the entire game and during the times when the ball was out of play and in play separately. When the entire game was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the total distance covered per minute from the first [median ± IQR (interquartile range): 97.9 ± 16.2 m/min] to the second half (median = 90.3 m/min; IQR = 12.0), and when only the in-play time was considered (first half: 136.6 ± 17.2 m/min; second half: 129.2 ± 16.7 m/min). The percentage of distance covered in the standing and walking velocity range was higher in the second half than in the first when considering the entire game (30.8% and 28.0%, respectively) and during the in-play time (19.3% and 16.2%,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verified that futsal players reduced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索我国女子三人篮球运动项目自身独特的比赛负荷特征,为我国女子三人篮球运动的训练与比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指导训练和比赛,以期提升我国女子三人篮球的竞技水平。方法:使用SIMI 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和Polar Improve系统,测量和分析我国女子三人篮球队在国际比赛、队内比赛和对抗训练中的运动负荷。结果:在国际比赛中,我国优秀女子三人篮球运动员的单位时间跑动距离要显著低于同场竞技的外国选手;国内比赛中成年优秀选手与青年选手在单位时间跑动距离上没有明显差异;我国优秀女子三人篮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和队内比赛中的单位时间跑动距离也没有明显差异。我国优秀女子三人篮球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的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均显著性高于对抗训练,最小心率则无明显差异。在不同速度区域的跑距占比分析中,比赛和对抗训练的跑距占比均随着速度的提升而下降;在速度区1和速度区2中,正式比赛的跑距占比要显著高于对抗训练,而在速度区3和速度区4中,比赛的跑距占比则要显著低于对抗训练。结论:我国优秀三人女子篮球运动员国际大赛中的运动负荷要低于国际高水平运动员;可根据对抗训练和正式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对对抗训练的运动负荷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正式比赛的预期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7.
手球比赛属于集体球类对抗性项目,比赛跑动能力体现出技术、战术、体能等诸多因素,是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男子手球运动员在男子手球联赛、十一届全运会以及第16届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和系列比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跑动总距离在3 951~4 552m之间,平均为4 249m,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内锋。2)冲刺跑和高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中锋;中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中锋;低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中锋,最少的是边锋;慢跑距离最多的是组织,最少的是边锋;走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组织。3)手球运动员的全场跑动轨迹是以各位置运动员在两个进攻区域之间以近似直线式的轨迹活动。4)全场进攻和防守的跑动次数分别为70次和78次,平均每25s会有一次跑动,不分速度的情况下平均每次移动的距离为28.71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参加2009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训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性较低,而与5 000 m、10 000 m和半程马拉松跑的成绩高度相关;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我国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大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相对较少;应加强力量训练,并高度重视高原训练,这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主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女子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跑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德国研制的SIMI-scout技战术软件对参加第5届全国女足锦标赛的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我国女足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是(7 166±1 394)m,其中高强度、中等强度和低强度的跑动距离分别占总距离的13%、24%和63%,且不同位置队员的跑动距离和跑动能力结构具有明显的位置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