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细微的系统工程,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高校学生的学风建设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长期有效机制,导致效果不理想.本研究以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为立足点,以班级为评估基本单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咨询法,确定了班级学习活动、班级学习纪律、教室氛围和班级学习成绩四个项目的一级指标,并分别合理设定权重,建立了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为学风建设的具体评价和评比及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当前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所面临的一项紧迫的工作。将研究生学风评估指标分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两大部分,对研究生学风评估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方面能对高校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能找到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按照相应的建设路径,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和考核机制、推进研究生科研工作、完善激励制度等方面解决当下研究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0):142-143
高校的学风建设评价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原则。本文立足宁波大红鹰学院,研究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宁波大红鹰学院的七个学院学风建设进行分析。且运用科学方法对学院学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更好地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高校学风的内涵分析,高校评估中"学风"指标存在三点不足:一是高校学风评估对象的主体错位,二是主要观测点所站角度较低,不够全面,不能把握学风的根本问题,三是学风现状与长效机制脱节、现象与本质脱节。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的建议:在教师风范指标中,增加教师的科学精神、学术价值追求及成果一个观测点;学习风气指标中,应为学生学习理想与精神风貌,学习态度、行为与品质,学习环境与氛围,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与效果等四个观测点。  相似文献   

5.
学风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为立足点,以班级为学风评估基本单位,探索建立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可以发挥导向、激励、反馈、矫正功能,有效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学风评价机制,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视图模型的高校学风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多视图、多层次的表达方式,以点阵形成面域(院系),面域层叠形成立体模型(学校),建立学风评价综合信息模型,实现评价信息的完整表达,并使学风评价过程在一个模型中加以综合运算;以班级作为基础评价单位,以学期、学年为时间轴,利用粗集_层次分析法兼顾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学风评价。  相似文献   

7.
浅论大学教师风范在学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风是高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是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七个一级指标之一,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学风包括教师风范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学风时,人们往往注重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及考风考纪等,却忽视了教师的风范。而教师风范在学风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五所高校的教风和学风情况调查显示:重庆高校的教风评价较好,学风评价“一般”,教风调查各项评价的均值普遍高于学风;重庆高校教风评价与学风评价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重庆高校教风、学风评价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异显著;不同的评价主体对重庆高校教风评价差异不显著,对学风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变主题,是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核心内容,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龙头,学风建设是根本。本文从独立学院理工系科的学风现状入手,引入学风品牌化建设理念,建立品牌化管理模式,落实基本策略及措施,在高校学风建设品牌化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薛晶晶 《教师》2011,(11):18-19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变主题,是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核心内容,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龙头,学风建设是根本。本文从独立学院理工系科的学风现状入手,引入学风品牌化建设理念,建立品牌化管理模式,落实基本策略及措施,在高校学风建设品牌化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科评价的系统研究在国内还基本是空白,尤其是关于世界一流学科评价问题的研究则更少,这与当今科技创新、管理决策、科学评价、大学建设等国际化需求不相适应。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排名榜,综合分析这些排名使用的学科评价指标,着重从指标层面就如何科学构建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competition in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 has resulted in a paradigm shift in academic governance in East Asia. Many governments have introduced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benchmarking their leading universities to facilitat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A major trend in the changing university governance is the emergence of a regulatory evaluation scheme for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 reflected by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recent changing academic profile of publication norms and forms that go beyond the territories of nation-states in the East and Wes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T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maintenance of qua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key concern for policy makers. Since 2005,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policies to enhance academic excellence in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ed a formal university evaluation polic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of Taiwanese universities. In so doing, the government has legalized a clear link between evaluation results and public funding allocation. Research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indexed by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th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and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nd in terms of citation rat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Therefore, evaluation has taken on a highly quantitative dimension. Despite the efforts of concerned parties to encourage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abovemention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have resulted in bitter complaints from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hose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re devalued and ignored by the current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recent petition for collective action initiated by university faculty to protest the privileging of SSCI and SCI publications as critical indicators for academic performance regardless of faculty discipline and specializ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its argument with a group petition calling for more diverse and reliable indicators in recognizing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natures and disciplines while creat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the Taiwanese academe. The article not only sheds light on academic evaluation literature, especially on the uncertain paradox of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proposes alternatives 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加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教师立足于学科的前沿,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而以学术交流促进和带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科带头人不仅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的支柱力量,更是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军。通过对30年来学科带头人队伍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等主要议题的研究,未来应在如何科学界定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构建学科团队机制、优化学科科研环境、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科建设是提升高等学校发展水平的关键。我校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协同创新,积极营造氛围,构建学科发展平台,改革管理模式,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笔者分析了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学科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加强特色学科重点发展工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稳步发展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7.
学科组织是大学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教授治学的组织基础。学科组织行政化导致学术权力虚化,教授治学难以有效实现。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高校通过学部制改革、学术团队改造和学术特区建设等形式,尝试重构学科组织,实现学术权力回归。“三级组织两级管理”和“契约式管理”都是重构学科组织的有益经验,是实现教授治学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被视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论述了建设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特色名牌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凝练学科方向、进行学科评价、塑造学术文化以及整理学术成果,每一部分内容都离不开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学科资源的整理、学科方向的凝炼、学科水平的评价以及学术文化的营造等,理应成为大学图书馆服务学科的基本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20.
教学应用型大学将是中国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特色化是教学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长江师范学院将“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开辟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建设路径:发挥学科专业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培育区域研究的学术平台和应用型学术团队;把握学科专业建设的互动性,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强调学科专业建设的选择性,做大做精“乌江研究”品牌;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地域性,开展三峡社会经济以及地方文化的研究;落实学科专业建设的实用性。大力推进校地共建及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