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丽红  刘连发 《体育与科学》2011,32(1):98-101,10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体现,然而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中国式摔跤开始退出全运会赛场,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摔向低谷"的症结所在是:1)非奥运项目与奥运争光战略的确立给中国式摔跤带来了"灭顶之灾";2)学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缺失致使传统项目后继无人;3)同类项目的挤压使中国式摔跤在主流市场的发展空间缩小。认为振兴中国式摔跤的策略在于:1)推动中国式摔跤走进校园使其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2)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3)学习邻国经验使中国式摔跤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运动量逐渐减少,尤其高校学生,在他们之中身体呈亚健康状态的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部门发布了多项政策性文件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高校对体育教学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希望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得到锻炼,并且能喜欢上运动.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现状、教学的方法及中国式摔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西部普通高校开设中国式摔跤选修课,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减少学校体育经费开支.  相似文献   

4.
摔跤是最古老的体育竞赛项目,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和探讨世界奥林匹克摔跤运动以及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认为中国式摔跤墓础广,形式多样,是群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经过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摔跤技术,是中华民族体育之瑰宝,应在发展国际式摔跤运动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国式摔跤。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特别适合大众健身和比赛表演,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但自从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该项目被取消比赛后,其比赛规模受到限制,竞技水平发展亦较迟缓。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推广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对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期望能为中国式摔跤技术的继承与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武术的一支奇葩。作为中国武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摔,中国式摔跤可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伟大创造。在提倡国术的民国时期,中国式摔跤受到高度重视,但近代以来,为了发展竞技体育,曾经的中国式摔跤习练者都已改习西方跤术和柔道,曾经的灿烂之花在瞬间凋敝。开封东大清真寺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式摔跤发展的缩影。文章考述了开封东大清真寺的几位摔跤名手,成文以记之,旨在唤醒中国武术曾经的辉煌记忆。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之一,活体传承是中国式摔跤的主要传承方式。因此,解读中国式摔跤技术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哲学、力学等视角,将其归纳为"一点多变"技术原理、"四两拨千斤"技术原理"、旋转门"技术原理以及力学原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史、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式摔跤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等方面的阐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式摔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苗炜 《当代体育科技》2020,(7):50-50,52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世界体育强国人才培养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育出真正学习与竞技俱佳的智体型人才。伴随这种"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在青少年国际式摔跤人才培育中逐步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学训矛盾"。鉴于此,本文以体教结合为背景,对青少年国际摔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国际摔跤项目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全新体育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内含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锚定学校体育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命题对于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经验探赜以及发展之策。研究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初步开创、积极开拓、融合开阔三个主要阶段,在此期间积聚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体现为发挥共产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永葆课程现代化的先进性与可行性;锚定“人”的发展的逻辑主线,构建课程现代化的纵向价值逻辑;柔化社会与个人矛盾张力,形塑双擎驱动的课程现代化图式;从移植模仿迈向探索求新,深耕扎根本土的课程现代化路线。未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策略应聚焦于推进课程价值的迭代升级,凸显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形成课程资源的纵深布局,满足全体学生美好生活需要;厚植体育课程的精神底色,促进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体化传承;构筑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发展模式,为促进全球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国式摔跤"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发展现状及该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竞技运动教材化"具有无限可能,可以通过提炼专项运动的核心元素,并着重排除过度专业化的素材,使课程保留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半专业性,使大众了解这项运动的价值,并鼓励更多的人参加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2.
巩莲莲 《湖北体育科技》2013,(11):1025-1027,104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各类学校体育法律条例及涉及学校体育问题的有关法律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做充分说明,详细分析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产生原因,提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兼顾公平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内容分析、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第7期共300期内容所经历的27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抽绎并评析了杂志传播国外武技的规律。将对国外武技的传播规律整体抽绎为: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中的高发性事故,由于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所以一直困扰着各校体育教师,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和我国体育法规的不完善,从而引发了不少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纠纷。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妥善处理好体育伤害事故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乃是一个严峻问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希望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法律归责视角来审视学校体育的伤害事故,旨在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保障,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完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体育伤害事故的单独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活动中伤害事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因素,加之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安全意识不强,体育伤害事故频频发生,给高校体育教学敲响了警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提出体育安全条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应用意义,提出了:高校伤害事故分类;学生意外伤害防护对策与紧急处理;保险和理赔;法律保护与处理程序等,以期为高校领导、体育X-作者、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7.
安全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1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安全教育、学校校园安全以及学校体育中实施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和安全应急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117名体育专家、学校领导、体育老师一起探讨体育参与安全应急教育的应对能力、可行性、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困难等问题,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卢梭体育思想进行研究,总结出卢梭体育思想包含3方面特征:遵循自然之道,体育在各育中具有第一性,德育、智育、博爱、国民教育等次之;在自然中提炼体育锻炼的素材和方法;循序渐进,将体育贯穿于各个成长时期。卢梭体育思想给学校体育带来的启示: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教育地位;升学及就业不应成为学校体育的阻碍;让学生爱上体育课;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