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前言 日本学校体育从近代发展到今天,如同其经济、教育发展一样,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上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准。这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面向世界求发展的中国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但这学习不是盲目的,而应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国情的学习与借鉴。为此,本文拟从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入手,探索两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特征及异同点,从而为我国学习日本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校体育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93年4月30日至5月7日,应日本“郁金香”体育株式会社的邀请,中国学校体育考察组一行六人对日本的大阪、京都、神户等地的学校体育进行了考察。在此期间,通过与日本学校体育界有关人士的座谈及实地考察日本的国立学校、私立学校和足球俱乐部,使我们对日本学校体育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初步的了解,感受颇深。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日本学校体育具有七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实地考察了日本的学校体育,写了几篇文章向国内作了介绍。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结合国情,探求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之路,作为“见闻”的小结。一、生涯体育的思想值得研究日本文部省今年公布的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已把生涯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日本学者尽管对生涯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如何贯彻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廖伟德 《体育师友》2012,35(3):54-56
通过对汕头市1060所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配备、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建立早操制度、开展运动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按有关标准配备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形式的学生体育锻炼;开展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形式的学生体育锻炼:加强督导评估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第二期——自主地发展学校体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时期 1952年日本同美国签订了《旧金山条约》,结束了被占领的历史。1956年与苏联恢复了邦交,随后又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时,日本进入了政治独立、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日本的学校体育也从学习、引进、试验、摸索的带有被动性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地进行理论建没、理论争鸣、理论实践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学校体育界发生了以下的明显变化。①日本政府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制约。此时日本政府通过由公选制教育委员会改为任命制教育委员会等方法强化了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陈琳 《体育科研》2004,25(2):55-55
本文的几个作者都是中学时代在以下国家学习和生活过的日本人,他们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切身感受,在介绍的同时,他们还将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日本进行了比较,而我国的学校体育与日本又非常相似,下面就来看一看日本人眼中的国外学校体育是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 学校体育的实施是通过体育教学、早锻炼、课间锻炼、课外体育活动、达标活动、运动队与代表队训练及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的。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来组织学生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体育培育、教养和身体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日本学者川村英男曾指出:“体育的实践(人们实际进行的运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否则,将与动作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了有效地组织指导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利于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研究制定学校体育的原则。根据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规律,学校体育的原则可以分为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的实  相似文献   

8.
<正> 日本的《学校体育》杂志1995年第10期,发表了筑波大学教授八代勉的文章——《体育教学与学习环境》阐述了在日本,学校对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引起重视。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单纯说教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孩子们投入其中不知不觉地掌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近百年来三次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一)清朝末年以日本明治时期学校体育为样板,使近代学校设立了体操课;然而兵操不适合青少年特点。(二)20—30年代从模仿日本转为模仿欧美,跟上了世界潮流。但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使自然体育在我国呈现“放羊式”。(三)解放初期,全面学习苏联。但是没有注意避免苏联体育的弊端,没有对旧中国体育做到批判的继承。近百年来在学习外国学校体育方面,以模仿为主,未能摆脱片面性和局限性。究其原因,一是对世界体育全貌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是没有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开拓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快乐体育风靡日本学校体育的今天,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选择制授课出现在日本学校体育的舞台。引起了日本体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选择制授课的教学方式是在适应当前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从划一的教育中脱胎出来的。其最终服务于学校教育。日本现行的学校体育指导要领规定,高中阶段,学生对同一运动领域的不同内容可进行选择,于是产生了选择制授课。但是本文所谈的选择制授课与此不同,这种选择课要求学生在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的同时或之后,根据个人的具体需要和特点,自主地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择制授课的主体是学生,要学什么由学生决定。教师的作用在于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为了维护学校和学生的权益,中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对策。国内更多的诉诸于双方协商和司法救济等手段处理事故纠纷。日本则广泛应用教育保险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后顾之忧。教育保险成为日本解决体育伤害事故的有效途径。应借鉴国外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扩大教育保险在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太原市部分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长短等方面与心理健康关系加以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参与活动次数的多少、活动时间的长短对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活动次数越多,活动时间适当的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都较强,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对以民间传说与神话资料作为中国古代体育起源的依据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研究在把握资料上缺乏理性分析,这些资料只能作为传说来看待。2.对中国体育史学家提出的人类原始的体育活动方式可以追溯到5万年到10万年甚至50万年以前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岩画不能作为中国古代体育最早的考古学证据,考古学家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史前时代的中国有体育存在。3.甲骨文不能作为体育史学提供证据,它所提供的一些活动不具备竞技的特点,不能纳入体育或竞技格斗的范畴。从考古学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体育只能追溯到后周时代。  相似文献   

14.
《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7,20(4):365-37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effect that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ing activities ha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Prior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yielded contradictory results: while some authors find a positive effect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academic outcomes, others report a negative impact. Accordingly, the authors seek to provide a more rounde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ixed finding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s provided by a panel datase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studied at a Spanish University over the period 2008–2014.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ports participan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n-participants in terms of their outcomes in the form of grades. Results reveal that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sporting activitie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ades among students at this university. The analysis reinforces the idea that apart from their health benefits for practitioners, sporting activities lead to the attainment of the performance goals to whic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pire.  相似文献   

15.
体育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体育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上都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等国、日本3类,代表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风格。前苏联体育美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注意力集中于竞技活动的观赏,而对身体运动的基本审美特征较为忽视,东欧各国体育美学研究与前苏联一脉相承,受其影响很深;欧美国家的体育美学研究自由而宽泛,流派众多,学说纷杂,学者们建构体育领域的美学研究,尤其在定量研究上成绩显著;日本的体育美学研究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经过消化形成符合自己社会生活传统的实用特色。我国的体育美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近30年的研究,主要对研究对象和范围、自身特征、体育美及运动项目的分类、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体育美感等的探讨,但也存在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研究者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与实际发展脱节的体育美学发展障碍。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审美文化,正在焕发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倾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笔者所在院校的校园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目前学院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除了常规的体育课程,还包括学院运动会、春秋季体育节、社团体育活动、"运动世界校园"健康跑、校外体育竞赛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出四点优化校园体育活动的方法:首先,丰富社团组织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其次,增加运动会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再者,改进体育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完善体育设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余暇体育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余暇体育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及健心、娱乐、社交功能认识较深;在余暇体育活动选择上,男生以对抗性强、身体接触多的项目为主,女生以运动量小,隔网对抗、身体接触少的项目为主。提出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建立余暇体育俱乐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7,自引:7,他引:150  
社区体育即基层社区内的群众体育。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具有组织结构基层化;组织管理居民自发自主与行政参与相结合;活动规模小型化;活动时间日常化;活动场所就近等10大特点。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社会结构功能的分化,城市居民(除学生)的体育利益取向将逐步转向社区,以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行政机构)为依托的城市社区体育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琦 《体育科学研究》2010,14(4):107-111
为了更好地鼓励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科类别、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平时体育活动人数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安徽80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体育在教育整体转轨的张力中表现出独特性,为了解有关80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1000名80后在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影响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80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持有的专一性倾向,是基于他们对运动背后的文化性背景、竞争性生活的浓厚的感情基础和价值认同;部分80后大学生在体育意识上对体育作用于健康的认识存有盲点;80后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恰恰是建立在重传统轻创造的学习意识中、习惯于重管理轻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创造能力及其潜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