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严格条件意义的条件句,从交际角度看,其目的不是要述说某种条件联系,而是想借助于条件表达法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与传统上根据语法规范界定IF条件句类别的方法不同,通过针对以往的研究与描写所忽略的非严格意义条件句进行语用分析,我们试图从语用角度重新探讨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分类,使用到理解、翻译的过程。这可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在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语言运用方面,if条件句都是语言学习中比较难以处理的语言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多从逻辑、语义、功能和语用的角度来研究if条件句并对其进行分类,而较少从认知角度对if条件句进行分析。从认知的视角来看,if条件句是一个原型范畴,包括原型与非原型。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能充分地描述if原型条件句的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认识if原型条件句,而且对if原型条件句的理论描述为语言研究者探讨非原型if条件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交互)主观化理论探讨日语条件句构式中的语义扩张。认为日语条件句构成“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连续统,这个语义扩张现象与认知动机相关,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识解与主观识解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条件句是隐性施为句,用以表达各种言外之力。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内,对言语行为条件句作出认知阐释,探讨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语言形式、条件性及与心理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条件句的非预测性和心理空间非选择性等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6.
虚拟语气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现象。虚拟语气一般是通过非真实条件句表现出来, 对隐含条件的虚拟语气的种种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和探讨, 能帮助外语学习者对此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独立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说话者往往出于某种语用目的,有意把话语的真实意图省略,听话者可以根据独立句的句法特点,建构起一个可能的心理空间,该空间与真实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距离,听话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语境以及认知语境激活言语行为脚本的核心成分,从而把握说话者的隐含意义。从认知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独立条件句和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语用推理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If条件句的分析,学者们主要从逻辑、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来研究。本文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不同种类的If条件句及其特点,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If条件句的从句与主句之间呈现一种不对称关系,而且这种不对称关系不仅反映了真实世界中事件的发生,也反映了人们的体验、认知和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9.
邓中南 《高中生》2014,(6):36-37
虚拟语气的分类繁多,其中的虚拟条件句是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最难的一种。虚拟条件句即含有非真实条件句,也称if条件句的虚拟语气。  相似文献   

10.
由条件状语从句和主句构成的复合句称之为条件句,分真实性条件句和非真实性条件句两种。高考常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查。  相似文献   

11.
曾艳山 《文教资料》2006,(29):152-153
目前,“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把“非言辞性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与“非语言(non-linguistic)”混为一谈;一是“非语言交际”和语用学研究各自为政。本文认为①我们之所谓“非语言交际”应称之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为宜,②非言辞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意义重大。nonverbalcommunication宜译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非语言(nonlinguistic)”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37):82-83
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If条件句范畴中成员的关系做比较全面的解释,并较系统地论述该范畴的认知特征,突破传统的语法框架,把If条件句的研究从功能语法框架延伸到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语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意念、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信息交流的表义单位,有其自身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考察,非言语语与语言语一样具有多义性、同义性、反义性、歧义性、民族特性和修辞特性等诸多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修辞活动从发生到结果都与词的语用意义的生成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两者具有思维与心理活动的相通性。一定修辞手法可以使词义超越静态意义的规约性,并在特定语境条件的作用下实现词义的变异,使词语某些或全部语义成分运动到一个新的概念上,最终促使词语语用意义的形成。这种语用意义生成的修辞联想主要体现在比喻联想、借代联想、反语联想和拟人联想上。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语言条件句中的条件往往被分析为与逻辑上的实质蕴涵相对应,而且后者往往成为语言学家用来定义条件句的基础。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二者差异重重。所以尽管自然语言条件句中的条件对实质蕴涵的逻辑特性有所反映,而且逻辑学家对条件的研究可以给条件句的语言学研究以启示,但是语言学者对条件句的研究不能限于此,而应该从自然语言条件句的丰富现象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解释机制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岩  魏在江 《惠州学院学报》2024,(1):116-122+128
本研究以COCA语料库中的if条件句和BCC语料库中的如果条件句为例,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比英汉违实条件句的表义方式。研究发现:1)在语义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有违实标记,存在过去时的语义虚化,常通过附加句子加强违实义,而汉语违实条件句有假设性增强标记,未构成过去时的虚化,常通过附加词汇加强违实义;2)在语用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低,传递的主观性较弱,偏重因果推理机制,而汉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高,传递的主观性较强,偏重结果对比机制;3)二者的对比特征体现了英汉母语者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认知识解差异。本研究不仅为英汉违实义的认知对比研究作出了有益探索,也为英汉违实条件句的习得和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笔者试析了表达“唯一”条件的常用句型,如only+介词词组+助动词+主语+动词原型;only+连词+条件从句,主句:onlyif或ifonly+条件从句;连词so/aslongas,while,where等引导的条件句型,这些句型强调“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会产生某种结果,是英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通常用if,unless等关联词引导的分句来表示条件;这是明示的条件句;然而,英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用来表达条件概念的方法。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介词构成的短语结构,某些关系分句、时间状语分句、地点状语分句或方式状语分句以及某些虚拟语气句,某些祈使句、陈述句之后使用并列连词and,or(else), otherwise等附加另一个陈述句的并列结构,或并列结构构成的某些谚语,或比较级the more…,themore…等,也能用来表示条件概念。这些表示条件的方法,我们称之为隐含的条件。英语中隐含条件通过其某种内在的语义或意念功能起着与明示的条件句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而客观事实是真的)。反事实条件句是重要的,因为它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